郭书宏委员:
您提出的“ 关于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助推分级诊疗实施的建议”的提案,经研究答复如下:
市卫生计生委多次组织研讨座谈,全面分析我市各级医疗机构就诊和住院情况,分步骤开展分级诊疗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天津市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试行)》。
(一)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市卫生计生委通过制定并完善政策和制度规范,加强全方位的政策宣传,突出服务重点人群,确定服务内容,突出签约服务的差异化等举措,逐步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截至2017年,我市家庭医生签约人数已经达到354.5万,覆盖率达到28.7%,重点人群覆盖率76.4%。
(二)建立慢病诊疗医联体
目前,我市已在全部16个区均建立了区域医联体(医疗集团/医共体),三级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参加医联体建设,在发挥已建成医联体作用的基础上,逐步深化医联体服务。2017年,公立医院门诊量同比下降1.2%,基层医疗机构门诊量同比增长7%,基层门诊量占全市比重超过40%。
(三)探索远程医疗和会诊服务
推动上级医疗机构现有的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病理诊断及消毒供应中心等资源,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慢性病医疗机构开放。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远程医疗平台,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会诊、病理诊断、影像诊断、心电图诊断、培训指导等服务。大医院专科医师通过巡诊会诊、临床带教、业务指导以及视频会诊等形式,参与团队签约和临床诊疗服务,实施医联体检验检查一体化,使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大医院的同质化服务。
(四)建立专科联盟
在胸痛、儿科、妇产科、代谢病、新生儿先心病共5个专科联盟建成后,神经内科、肿瘤科、泌尿外科、口腔科、眼科和肛肠疾病等专科联盟建设陆续启动,充分发挥了专科医院的学术带头作用,通过专科医院的技术支持,建立预约转诊绿色通道,逐渐形成社区首诊、急慢分治、双向转诊服务模式。
截至目前,已有25家医院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城市居民在5公里之内可以抵达胸痛中心,环城四区及远郊各区至少有一家胸痛中心,我市已成为胸痛中心密度全国第一的表率城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率明显下降,2017年达到3%,低于5%的国际标准。我市急性心肌梗死标化死亡率于2014年在全国率先出现下降拐点,且2014-2017年连续4年下降。已建成2个国家级高级卒中中心和14个市级卒中中心,卒中患者死亡率、复发率、致残率均有明显下降。
下一步市卫生计生委将计划开展以下工作:与有关部门将认真研究,对全市的医保额度要做出及时明确合理的调整安排;研究医联体内利益分担机制,制定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双向转诊实施方案,理顺患者在医联体内上转和下转;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2017年底我委研究出台了“本市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后续,将重点推进全科医生培育工程、基层卫生计生骨干人才扶持工程和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建设工程,加快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搭建基层人才培养平台;依托三级医院建成并充分利用区域检验中心、影像中心、病理中心、消毒供应中心、会诊中心,实现资源共享;发挥市级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和专科医疗中心的特色学科优势和技术辐射能力,与区域医联体建立专科专病联盟,巩固和做强已建成的胸痛等专病医联体,力争完成卒中、高危孕产妇救治等多个专病医联体建设;在整体推进三医一体化大健康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开发一体化的信息应用系统,搭建家医与民之间的服务和交流平台,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尽管我市在分级诊疗建设中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我委工作在机制体制改革、相关配套政策、大医院主动性、基层服务能力、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差距。我委将逐步落实我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统一部署,坚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抓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抓实医疗联合体建设,探索建立慢性病防治和健康管理的分级诊疗新型就医模式。
非常感谢您对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2018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