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工民主党天津市委员会:
贵党派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建议”的提案,经会同市人力社保局、市场监管委研究答复如下:
一、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顶层设计与下一步工作规划
2017年,市卫生计生委按照国家及市委市政府要求,先后印发了《市卫生计生委印发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实施方案的函》(津卫信息函〔2017〕415号)、《天津市智能医疗与健康专项行动计划》两个重要文件,强化了我市卫生计生信息化顶层设计,为我市卫生计生信息化指明了下一步工作方向。
(二)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化平台建设
目前,市卫生计生委建设了覆盖全市55家二级及以上医院、27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乡镇卫生院的卫生计生专网,并建成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对专网覆盖医疗机构的基础数据采集。建成市级数据中心,形成动态管理的居民健康档案库与电子病历(EMR)两大核心数据库,已存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1046余万份、就诊记录近1.7亿份,并通过居民身份证号进行索引,医疗与健康核心数据相关联,实现了基层医疗机构跨机构调阅就诊记录功能。
(三)核心业务系统建设
依托市级平台资源,我委组织多项行业核心业务系统建设,并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应用。
1.全市基层信息管理系统。2014年,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及天津市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要求,建设完成全市统一的市级社区卫生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和糖尿病健康管理、脑卒中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健康管理和残疾人康复等功能。2016年,在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系统基础上,建设完成天津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系统,通过与基层医疗机构HIS系统、医保结算系统,实现基层机构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健康管理等业务职能全覆盖。
2.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成全市妇幼卫生信息系统,覆盖妇科病普查、孕前保健、孕期检查、产时状况、散居儿童保健、儿童疾病筛查和托幼机构儿童保健等妇幼管理业务职能。并通过app、微信移动服务等移动方式,实现个性化的检查提醒、健康教育、检查结果推送、健康指导等功能。建成全市免疫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对接种率管理、生物制品管理、门诊冷链设备监测报警、接种单位档案信息管理等功能,全面覆盖预防接种业务工作,提高了业务管理效率。
3.药品采购信息化管理平台。建成全市药品招标采购管理平台,实现天津市药品网上招标采购,支撑了我市药品、医用耗材和二类疫苗集中采购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药品和医用耗材网上采购方式,规范了药品和医用耗材购销行为,实现了监管部门的管理要求,为进一步制定监管政策提供了业务和数据支持。
(四)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
1.医院功能建设。2016年7月,印发《开展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并下发《天津市医院信息化建设功能规范》。文件明确了医疗机构信息化基础功能、主要功能和扩展功能三个方面建设要求,涉及42个功能模块,660项详细要求。2017年8月,开展了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信息化功能规范建设中期督导,并对督导情况进行了全市通报。通过推动医疗机构整体信息化建设,全市三级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显著提高。
2.智慧门诊建设。2017年6月,印发《天津市智慧门诊建设实施方案》、《天津市智慧门诊功能规范》,明确全市公立医疗机构预约挂号、多功能自助服务、多种支付方式、智能导诊、智能发药等功能建设要求。通过广泛推广和应用多渠道预约诊疗、自助机挂号结算、自助打印影像胶片、手机在线缴费、智能发药、信息推送等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群众就医“三长一短”问题得到缓解,全市已有37家三级医院基本完成智慧门诊建设并上线应用,预约挂号比例增加了18%,移动缴费比例增加了25%,初步实现诊疗效率和群众就医感受“双提升”。
(五)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我委主要通过邀请专家名师授课、组织参加全国会议、搭建交流平台等方式推进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培训。2017年组织开展4次专业技术培训,邀请国家及我市专家、领导讲解信息化政策和经典案例;组织医疗机构参加2次全国专业性会议,了解本行业最新实践成果和发展趋势;分别主办和承办了“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与发展论坛”、“智能健康与医疗论坛”及“智慧医疗论坛暨第四届中国国际远程医疗峰会”,为全市卫生计生信息化人才搭建交流与学习平台。
二、下一步工作
近年来,市卫生计生委高度重视智慧医疗工作,分别于2016、2017召开两次全市卫生计生行业“一把手”信息化工作推动会。2017年10月,市卫生计生委印发《关于调整天津市卫生计生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智慧医疗)领导小组组成及职责和工作机制的通知》,明确了领导小组成员部门职责和工作制度,进一步健全了卫生计生信息化领导机构和体系机制。下一步,我委将结合提案建议,重点落实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加快落实医院信息化功能建设任务目标
按照“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和智慧门诊建设要求,开展医院信息化功能规范建设和智慧门诊建设项目验收工作。推动医院运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院内数据互联共享。
(二)加快推进数据标准化
一是落实疾病诊断、手术分类、医疗服务价格、药品、血液制品、中药饮片等数据集和数据接口标准要求,推进医疗机构上报标准化数据,并将标准化要求纳入工作考核,夯实医疗信息资源共享基础支撑。
二是优化市级平台数据质控系统,提高医疗机构采集数据质量。开展基于标准病案首页数据基础上的医疗能力绩效评价项目,推动医疗机构向以绩效为导向的评价转变。
三是强化网络覆盖,推动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接入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化平台,实现数据汇集。推进医疗数据与电子健康档案、妇幼、免疫规划等健康数据的集成和关联。
(三)加强卫生计生信息化人才建设
一是开展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调研,分析全市卫生计生信息化人才队伍情况,结合工作实际需求,将信息化人才纳入卫生计生行业紧缺人才。
二是加快与高校联系,启动医疗机构信息化人才在职培训项目,采取集中培训方式,开展信息化专业人才分类培训,提升信息化管理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
三是继续组织开展卫生计生行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定期培训,组织参加国家级卫生计生信息化交流,提高信息化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四)推进信息化功能标准化建设
一是对照《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要求,组织拟定我市新一轮医院信息化功能规范和应用技术建设规范标准。
二是开展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调研,结合实际工作,研究制定我市《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规范》,提升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
三是推动落实省内平台互联互通有关要求,推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落实市政府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要求,推动健康医疗数据共享应用。统筹业务系统建设,开展医疗服务监管、家庭医生服务、疾控信息管理等系统建设。
2018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