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工作动态

达朗盖依医院的眼科专家

发布日期: 2010-07-15 00:00
来源: 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刚果(布)是中部非洲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首都布拉柴维尔市几乎没有眼科医生。随着中国援刚果(布)医疗队的进驻,多少等待多年无法医治的眼疾病人得到了新生。现在提起达朗盖依基础医院眼科,当地人都知道,这里有一位医术精湛的中国眼科专家,他让很多眼疾患者重见光明,他就是中国援刚果(布)医疗队第20队的白金冬主任。

白主任来自天津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从事眼科临床工作已经30年了,有着丰富的诊疗经验。尽管如此,刚来到达朗盖依基础医院的他也不免有些茫然:这里的医疗条件太差了!首先,这里没有专业护理人员,最高级的技术职称是医师助理,对于疑难病症的处置、眼内手术、急症手术、院内外会诊,中国医生都必须亲历亲为。要知道眼科是精细科室,无菌操作容不得半点马虎,但是这里的医护人员竟然连最起码的无菌观念都没有。其次,没有手术器械,小到缝针缝线、无菌巾单,大到各种手术器械、显微器械,医院根本没有,完全需要自己筹备。然而,这里又太需要眼科医生了,许多白内障病人已经等待了两年,有些肿瘤病人病情正日益恶化。从国内三级甲等医院的工作模式一下子来到这个不及乡卫生院条件的地方,没有过硬的本领是没办法开展工作的,也没有胆量开展工作。况且作为中国援非医疗队员,工作上不容许有半点闪失,心理压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作为一位曾参加过援加蓬医疗队的老队员,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作为一名眼科医生,白主任心里想的是肩负的光荣使命,眼里见的是非洲病人的痛苦。救死扶伤是任何一位有良知的医务工作者的天职。可没有最基本的医疗条件怎么办?创造条件也要干。于是,通过国内邮寄、自己出钱购买等多种方式,白主任添置了各种手术器械,开始了艰辛的工作历程。

来到达朗盖依基础医院眼科,你总会看到一位中国老大夫矫健的身影,几乎总是一溜小跑。每日早上到医院后他先要吩咐医师助理准备手术器械,然后给前一天的手术病人换药、查房,再检查准备手术病人的术前散瞳情况。10点钟准时手术,手术下来,马上看门诊,每天上午门诊量都在5070个病人。一个眼科专家在这里不仅要完成主任医师的工作,而且从器械消毒到病人术后换药、随访,到术前准备,这些护士的工作都要由他一人承担。这对于一位年近60岁的老医生来说,辛苦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你看不见他的疲惫,见到的只是他对病人的慈祥,他的认真,他的笑脸。看见穷困的病患儿童看不起病,他还多次自掏腰包,为这些患者付费就医。

短短一年里,经白大夫诊治的病人已达13200人次,手术232例,手术病人年龄最大的85岁,最小的2岁。其中,白内障摘除术202例,青光眼手术10例,眶前肿瘤摘除术2例,眼球摘除术5例,人造孔术3例,眼睑恶性肿瘤切除及成形术2例,眼球破裂伤修复术4例,眼部美容术3例,术后无一例感染或并发症。同时还开创了全麻手术。也许这些在国内并不算什么,但在刚果(布),从这一连串的数字里我们读出的是超负荷的工作量,高度的责任感,精湛的医术,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

目前,达朗盖依基础医院是刚果(布)唯一一家能够开展内眼手术的医院,承担着眼科疑难病症会诊的重任。很多病人慕名而来,病人遍及奥旺多等17个省市,甚至一些病人专程从加蓬共和国、刚果(金)这些邻国赶来就医。经白主任医治后双眼重见光明的一位刚果(金)的老奶奶回国之前含着泪感激地与白主任道别,她用不太流利的法语不停地说着:“中国医生真是太好了,感谢你们!”

每日清晨,刚果河边总有一名中国男子在晨炼,那就是白大夫,一位每天都在超负荷工作的眼科专家,他总是以这样饱满的生活热情迎接新一天的开始。

中国援刚果()医疗队第20队 张秀兰

20105

分享到:

上一篇: 关于田惠光副局长率学术代表团赴印度、韩国进行学术考察访问的报告
下一篇: 天津市卫生局代表团赴澳大利亚、新西兰考察的报告
IE版本小于9,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