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科普文章】专家“健”谈——寒冬时节,如何预防卒中

发布日期: 2024-09-11 11:21
来源: 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目前寒冬时节,气温骤降,卒中等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急剧增高。据统计,约有50%左右的脑卒中患者是冬季时发病的,寒冷季节对老年人死亡率影响更大,尤其是在12月至2月,所以冬季堪称脑血管疾病的“魔鬼季节”。老年朋友要多关注和呵护血管健康,小心脑血管“闹脾气”。

为什么寒冬时节更是脑梗死的高发时节?

当人体从温暖的室内环境转移到较冷的室外环境时,交感神经系统立即受到刺激而兴奋紧张,大血管收缩,导致血管阻力和血压升高,心脑负荷也随之增加,导致出血性卒中的可能性增加;大多数卒中患者的血管都存在血管狭窄病变,血管的收缩会中断某些脑组织的血液供应。

此外,寒冷的刺激会增加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易于形成血栓,加重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脑供血不足。冬季易使呼吸道黏膜干燥,有利于病毒和细菌侵入,可引起急性感染,通过一系列生物生化反应,有可能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甚至促使斑块破裂,大量的炎性介质会影响凝血功能,容易促使血栓形成。

冬季对于脑卒中高危人群是不是“挑战”更大?

目前高血压、糖尿病、房颤等均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

1、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比健康人群更容易受到寒冷的影响。冬季环境温度下降,人们户外运动减少,体重增加,这可能是血糖控制不佳的原因之一。另外,非糖尿病老年人的胰岛素抵抗在冬季达高峰,因此,寒冷环境中,老年人群的血糖极易出现不稳定的情况。

2、冬季环境温度下降,人体通过收缩外周和内脏动脉血管来减少机体散热,该机制极易导致高血压患者血压不稳定。研究表明,室外温度每降低10℃,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升高6.7 mm Hg和2.1 mm Hg。其中,老年人及女性的血压更容易受到寒冷的影响。

3、心房颤动是心源性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冬季是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高发季节。研究表明,环境温度每降低1℃,房颤的发病率就会增加3%。此外,寒冷引起的血压升高可能导致心房内压的继发性升高,进而导致心房扩大以及随后的心房颤动。

那如何在冬季做好脑卒中的预防呢?

1、防寒保暖:冬季室内外温差较大,所以出门时,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头部,记得头上戴上帽子,材质要保暖些的,这对于预防寒冷诱发的脑血管痉挛非常有效。同时需要注意四肢的保暖,因为只有在肢体末梢血液循环良好的情况下,人体整体的血循环才会良好,血液也不容易瘀滞,不容易形成血栓。洗澡前使用浴霸、风暖等取暖设备。

2、合理运动:适当运动,不宜太早,可选择一天中较温暖时段进行;运动前先热身,可选择太极拳、快走、自行车等有氧运动;老年人及高危人群必要时须进行运动评估,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锻炼的时间最好选择阳光充足时,这样既有利于保暖,又有利于钙质的合成和吸收,促进骨骼系统的健康。

3、合理饮食:冬季天气寒冷,人们的食欲也会相应增加。尽量选择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高脂肪、高热量和高盐的食物。坚持健康饮食,戒烟限酒,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推荐低盐、低饱和脂肪酸的膳食。

4、饮水充足,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

5、老年人起床或改变体位时尽量缓慢;排便不宜过于使劲;保持心态平稳;

6、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应加强监测,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水平,遵医服药,不可擅自停药或改变药量。

7、避免异常情绪:精神紧张,忧虑、悲伤、烦恼、焦虑等异常情绪和过度疲劳,都会引起全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再加上寒冷的作用,会大大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冬季一定要保持性情开朗,避免情绪的大起大落。

很多老年人觉得每年定期输液就可预防脑卒中,这种说法对吗?

临床上疏通血管是在血管堵塞时通过溶栓等方法进行治疗,有严格的治疗条件限制。如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过多输液可增加血容量,会适得其反,加重心脑血管负担。输液是有创的,还存在许多潜在风险,如输液反应、过敏反应等。预防脑卒中的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

分享到:

上一篇: 【常见病·科普文章】专家“健”谈——蛀牙不疼需要补吗?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龋齿?
下一篇: 【常见病·科普文章】专家“健”谈——关注骨骼健康,远离骨质疏松
IE版本小于9,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