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多发性骨髓瘤?临床上在老年人群中为什么越来越重视多发性骨髓瘤的鉴别诊断?
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恶变引起的恶性肿瘤,是第二常见的血液系统肿瘤。在西方国家,每年每10万人中约4-6人发病,是一个高年龄层高发的疾病,中位发病年龄65岁。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深,势必导致患病群体的占比增高,对人们的生命和生活质量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但是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缓慢,初期多无明显症状,人们并不重视。且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有贫血、骨痛、肾功能不全、感染、出血、神经症状、高钙血症、淀粉样变等。当出现其中一种临床表现,都有可能是多发性骨髓瘤的表现。这个病非常容易被误诊和漏诊,很多患者在来到血液科就诊之前,都是在别的科室初诊,比如肾内科、骨科,甚至还有其他的一些外科。一定要重视多发性骨髓瘤的鉴别,提高对于多发性骨髓瘤诊疗水平,使患者的诊断能够更加早期明确,使患者得到尽快的治疗。国外现在已经有非常确凿的临床研究证实了,早治疗会让疾病的平台期更长。特别是对于60岁以上的高危人群,防患于未然、早筛早诊至关重要。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能活多久,治疗手段有哪些?
多发性骨髓瘤目前仍然是不能彻底治愈的恶性肿瘤,但是随着每年新药的不断上市及应用,目前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已经明显提升,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从过去的可能是平均生存期三年,延长到现在的五到七年,甚至存活的时间有的人可以达到十年以上。目前临床上一线治疗方案,都是包含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的方案,另外CD38单抗、XPO1抑制剂、CART的应用会让骨髓瘤患者有更多更好的选择,从而延长生存时间。如果适合自体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一定要做移植,可使疾病达更深度的缓解。
多发性骨髓瘤必须要做干细胞移植吗? 是不是能移植就移植,不能移植才化疗呢?
临床上只要患者的身体状况允许,建议所有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都做自体干细胞移植。一般65岁以下的患者都推荐一线做移植巩固治疗。对于大于65岁的患者,如果身体素质较高,能承受治疗,也可以适当放宽年龄要求。能不能移植主要由医生来做检查和评估。相对于单独化疗,移植更能延缓病情的复发,延长患者的寿命。即便在目前新药时代,移植也没有失去它的一线巩固治疗的地位。临床上也有一些患者考虑到移植的费用问题,只选择化疗。其实,不管患者要不要移植,都是需要先做化疗进行预处理的。化疗和移植并不是完全割裂的,更不是说化疗效果不好或者副作用太大时才选择移植。如果化疗效果不好,是没有机会去做移植的。而且,随着临床移植技术的不断成熟,目前移植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以及其费用也较前明显下降了。临床上患者一般要先经过4-6个周期的化疗,患者的病情获得部分缓解甚至完全缓解之后,再做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怎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移植的来源有什么要求?自体、异体哪种好?
造血干细胞移植分为自体干细胞移植和异体干细胞移植。自体干细胞移植的第一步,把病人自己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取出来,这个过程叫做动员和采集;第二步,预处理,简单来说就是进行一个大剂量的化疗,清除体内残存的恶性造血细胞;第三步,再把之前取出来的干细胞回输到体内,从而恢复造血系统。相对未移植之前,病人体内的恶性造血细胞大大减少,而且肿瘤杀伤细胞也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能延缓骨髓瘤的复发。异体干细胞移植就是先通过大剂量的化疗药物杀死体内的恶性造血细胞,然后把其他配型合适的人的造血干细胞输入体内,从而恢复患者的造血系统。这种移植方式容易带来很多并发症,花费较高,而且对病人的身体条件要求非常高。一般年龄在50岁以下,而且预后非常不好的患者,才推荐去做异体干细胞移植。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次就能有效果,还是需要坚持做几个疗程才能达到效果?
绝大多数患者只需要做一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但是,有些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需要做两次移植,也就是在第一次自体干细胞移植完成后,半年内接着做第二次移植。有研究证实,危险程度比较高的患者做两次移植,可以提高疗效。
移植治疗的过程痛苦吗?
自体干细胞移植本质上是一次超大剂量的化疗,其痛苦程度与化疗差不多,副作用主要是容易出现胃肠道不适,以及感染、出血等。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处理这些并发症的经验越来越多,因此,这些并发症对人体的影响会逐渐降低。移植相关的死亡率理论上不超过5%,实际上在专业的移植中心,自体干细胞移植的相关死亡率低于1%。因此,患者不必过度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