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防治·科普文章】专家“健”谈——肠道的“沉默杀手”——大肠癌

发布日期: 2024-09-11 11:03
来源: 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近年来,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保持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日益年轻化,这与现代人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息息相关,2020年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居于第2和第5位,其中2020年新发病例55.5万,死亡病例28.6万,且上升趋势显著,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属于中晚期。其中,城市远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

什么是大肠癌?

大肠癌,也叫结直肠癌是指发生于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或直肠的恶性肿瘤性病变。

大肠癌都有哪些症状呢?

大肠癌早期起病隐匿,仅表现为粪便潜血阳性,随后出现以后表现:

1、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改变:血便、脓血便、肛周坠胀、排不净感觉、顽固性便秘、大便变细、腹泻、糊状大便、腹泻便秘交替。

2、右腹部钝痛、涉及右上腹、中上腹、餐后腹痛,并发肠梗阻时出现腹痛加重或阵发性绞痛。

3、腹部或直肠肿块,直肠肿块指检可触及,质地较硬。

4、全身表现:贫血、低热、进行性消瘦、恶病质、腹水等。晚期有肠梗阻、肠出血、及癌肿腹腔转移引起的并发症。

哪些人群需要早筛?

1、长期食用高热量、高蛋白、低纤维素食物,红肉和加工肉类摄入量高,水果和蔬菜摄入量低的人群。

2、有炎症性肠病病史的人群。

3、40岁以上、直系亲属患有结直肠癌的人群。

4、吸烟、大量饮酒的人群。

5、超重或肥胖人群、久坐不动的人群。

6、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的人群。

另外,由于结直肠癌逐渐年轻化,建议年轻人群若出现排便异常、体力不支、体重下降等表现,可考虑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

能通过哪些检查方式诊断大肠癌?

粪便潜血:早期普查筛查或早期诊断的线索。

血清学指标:CA724、CA242对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提示意义。

X线钡餐灌肠:可大致显示癌肿部位和范围,但诊断价值不如结肠镜,适合对肠腔狭窄结肠镜不能通过的患者。

腹部超声或CT、核磁共振:主要用于显示结直肠癌肠外浸润及转移情况,有助于临床病理分期,以制定治疗方案,对术后随访有价值。

结肠镜:结肠镜检查、采集组织标本(活检)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金标准。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到肠壁、肠腔的改变,确定肿瘤的部位、大小、初步判断浸润深度等。结合黏膜染色技术、放大内镜、超声内镜的使用,有助于判断病变性质及浸润深度,病变分期,进一步利于确定手术方式的选择。

在生活中,我们如何预防大肠癌?

1、改善生活方式和定期筛查有助于预防结直肠癌

调整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改变:

吃富含水果和蔬菜的健康饮食,增加膳食纤维、全谷物、乳制品的摄入,减少红肉(牛肉、羊肉、猪肉等哺乳动物的肌肉组织)和加工肉类制品(腌制、熏烤、煎炸等肉类食品)的摄入。

不吸烟、限制饮酒。

保持积极的生活方式,合理的体育锻炼,避免肥胖。

2、避免暴露于环境风险因素,如物理、化学、生物等致癌因素。

3、适当补充叶酸、维生素D、补钙、酸奶、益生菌等可一定程度上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

4、结直肠肿瘤的高危人群(>50岁、男性、有结直肠肿瘤或其他癌家族史、吸烟者、超重、胆囊手术史等),年龄<70岁,预期寿命≥10年、有心血管疾病风险、无消化道出血高危因素者,可考虑用包括阿司匹林等药物进行预防,长期使用注意避免其不良反应;

针对高危人群开展筛查工作, 腺瘤切除后定期复查结肠镜。

分享到:

上一篇: 【癌症防治·科普文章】专家“健”谈——防癌体检到底该不该做?
下一篇: 【癌症防治·科普文章】专家“健”谈——癌症医防融合新模式 三层健康促进癌症防治
IE版本小于9,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