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显示,近10年以来,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每年保持约3.9%的增幅,死亡率每年保持2.5%的增幅。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约392.9万人,死亡约233.8万人,这意味着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随着肿瘤发病率的不断攀升,公众对于肿瘤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早发现、早治疗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尽管对于肿瘤的认识有所提升,但许多人在发现患了肿瘤以后,首先想到的仍旧是为什么会得肿瘤、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治疗手段,却很少有患者会关注自己的营养状况、心理状况。事实上,以营养、心理为代表的支持治疗应该贯穿在肿瘤治疗的全程治疗之中,它与肿瘤治疗并重。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分会副会长、全国消化肿瘤内科专家、天津市肿瘤医院副院长巴一教授表示,我国的肿瘤患者大多具备“一定”的营养知识。但是,由于这些知识的来源渠道和科学性参差不齐,甚至导致部分患者盲目采信了少吃或者不吃饭来“饿死肿瘤”、肿瘤是酸性的要多吃碱性食物、吃得越多肿瘤长得越快等不科学的观点。究其原因,还是公众对于肿瘤支持治疗的重视程度不够。
支持治疗要贯穿肿瘤治疗全过程
巴一教授介绍,支持治疗在肿瘤治疗的全过程都起着重要作用,支持治疗包括心理支持、营养支持、症状管理、不良反应应对等等。过去的观点以为,只有晚期患者才需要寻求支持治疗的帮助,使用止痛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身体疼痛,或给予营养液维持微弱的身体机能。现如今,支持治疗更强调关口前移,从患者的诊断开始,支持治疗就应该介入其中。
目前,在天津市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病区就组建了包括营养师、心理师、药师、中医等学科在内的支持治疗团队,在肿瘤治疗的同时为患者开展膳食调节、心理干预、用药指导、中医调理等支持治疗,为提升肿瘤治疗效果起到的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比如支持治疗中需求较大的心理支持,能够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更好地面对和接受患病这件事,使患者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的治疗。以直肠癌患者为例,有相当一部分人群需要造瘘,这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心理与生理影响,哪怕原先是非常开朗、乐观的性格,也难免因此产生抑郁情绪,羞于见人、自卑自弃,极有可能拒绝正常的社会交往甚至排斥进一步的治疗。如果能从最初入院时就进行及时的心理评估,为有需要的患者尽早开展情绪疏导,帮助他们正确面对病情,与医生一起积极寻求改善生活质量的方法,病人的获益程度将远大于出现明显抑郁之后的心理干预。天津市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也设置心理支持小组,为病人和家属开展专业的心理支持疏导,让他们放下心里的包袱与芥蒂,摆脱疾病带来的心理负担,重新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当中。
对抗肿瘤还需“营养”帮助
今年70岁的王奶奶,本身有糖尿病史,2个月前刚做过胃癌手术,术后需要进行辅助化疗。王奶奶身高160厘米,体质偏瘦弱,第一期化疗结束后食欲下降,饮食量比平时少了大约一半,到第二次化疗时,体重只剩35公斤,同时还伴有恶心、呕吐,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日常饮食摄入和代谢都受到了较大影响,混身乏力,精神不振。
病区营养师经过评估计算,发现王奶奶的体质指数仅为13.6,存在重度营养不良。如果以这样的身体状况接受化疗,不仅会继续加重目前的身体负担,更有可能导致无法承受完整的化疗全过程,急需马上给予对症的营养支持治疗。
营养师经过整体评估,为王奶奶制定了营养支持方案。通过调整肠道菌群,改善了肠道功能,促进食欲,减轻腹泻、便秘的症状。同时通过丰富食物种类和调整餐次,改善既往膳食结构,考虑到患者的膳食摄入量偏低,营养师还根据个体化原则增加了特医食品作为能量补充。经过一个半月的治疗,王奶奶的腹泻症状得到了改善,偶尔还会感觉到恶心,但没有再出现呕吐现象,日常饮食基本恢复正常,膳食摄入量与之前相比有明显的增加,体重增加了约5公斤。原先的乏力症状也得到了缓解,精神状态有了明显改善。
巴一教授指出,肿瘤患者非常需要营养支持,切不可轻信“饿死肿瘤”等毫无科学依据的谣言。目前已有研究数据证实,营养不良的患者生存期较营养状态良好者要短,尤其对胰腺癌、食管癌、胃癌等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更为明显。肿瘤患者在进行手术、放疗、化疗前可以先开展营养评估,判断是否存在隐形的营养不良问题,及早进行处理,为下一步进行抗肿瘤治疗提供良好的营养储备。营养治疗贯穿于肿瘤患者治疗全过程,不仅能减轻患者身体痛苦,增强免疫力,还能减少抗肿瘤治疗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医护人员更要关注支持治疗
目前医患双方均缺乏对肿瘤营养的重视。临床中,医务人员人手不足、对营养问题关注度不够;而患者自己接受了一些错误的肿瘤营养信息,但是并未要求医生做出干预。巴一教授介绍说,肿瘤的营养治疗不仅仅是通过口、肠道或肠外途径为患者提供全面的营养素,而是借由这一手段实现改变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状况、调节代谢水平、调理免疫机能并最终实现提升肿瘤患者生存期的目的。在一些发达国家,肿瘤的营养治疗已经成为与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肿瘤基本治疗方法并重的治疗方法。
但是,目前国内肿瘤学界对肿瘤营养治疗的关注度还远远没有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营养治疗意识和理念的缺失不仅仅是临床方面的缺憾,同时也给肿瘤患者带来损失,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巴一教授强调,肿瘤营养治疗可提升患者生存质量,降低营养不良并发症的发生,应该作为肿瘤防治的基础措施和常规手段。以往的观点认为,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应该在终末期。但是现在发现,该阶段患者已无法有效吸收,营养支持意义不大,因此新观点支持一旦发现罹患肿瘤,就应该尽早做评估,营养治疗应该贯穿肿瘤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
巴一教授提醒,医生更应该了解和重视四类患者的营养问题:1.对疑似营养不良者,在确认后,给予营养治疗的同时,实施抗肿瘤治疗;2.对中度营养不良者,在人工营养(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的同时,实施抗肿瘤治疗;3.重度营养不良者,应先进行人工营养1~2周,然后在继续营养治疗的同时,进行抗肿瘤治疗;4.无论是否营养不良,所有患者在完成一个疗程的抗肿瘤治疗后,应该重新进行营养评估。
巴一教授介绍,支持治疗在分级诊疗模式下能够得到更好地推广,也让支持治疗能够走出三级医院,延续到社区、到患者家庭当中。因此她建议加强对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的相关培训。在发展成熟的分级诊疗模式的助推下,患者在三级医院接受肿瘤治疗后,可转到二级医院进行营养、心理等支持治疗,一方面能够使大医院的医疗资源得到合理使用,同时也能让患者在二级医院、社区医院享受到更加完善的支持治疗。以消化道肿瘤患者为例,患者可在三级医院接受规范化的化疗,下沉到二级医院通过身体养护、心理调节等支持治疗过渡到平稳期,最终回到社区接受健康教育指导、家庭护理、术后恢复指导等帮助,方便患者从日常饮食、运动等多方面调整生活方式。
积极参与筛查 早发现早治疗
巴一教授提醒市民,肿瘤治疗需要知晓疾病的性质和分期。当出现疑似肿瘤症状时,可先在大型综合医院完善检查,为排查和确诊提供客观依据。当患者把基本检查做完,排除了炎症等良性疾病后,可再到肿瘤专科医院明确肿瘤分期和性质。她提醒市民,不要拒绝胃肠镜检查,这是筛查大部分消化道肿瘤最直观的方法。随着肠癌等消化道肿瘤发病率的增加,市民在45岁以后应进行胃肠镜检查,没有问题可每5年做一次;高危人群要缩短排查间隔,市民应该重视肿瘤的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