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民互动>互动访谈

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就介绍“季节与健康(冬季)”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发布日期: 2025-11-04 19:27
来源: 委宣传处(健康促进处)

天津市卫生健康委于11月4日(周二)10:00,在市卫生健康委二楼新闻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季节与健康(冬季)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宣传处(健康促进处)处长

孟欣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市疾病预防控制局举办的“季节与健康”(冬季)新闻发布会。

随着冬季来临,气温逐渐走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进入高发季节,同时寒冷天气也对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管理带来挑战。科学应对季节变化,守护市民健康,是我们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今天,我们邀请到相关领域的专家,将围绕冬季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以及如何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增强自身抵抗力等内容,向大家介绍专业、实用的健康知识与防护建议,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广大市民提升健康素养,安然度过一个健康、温暖的冬天。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控所呼吸道传染病控制科科主任、主任医师董晓春先生;

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王霁翔先生;

天津市海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红蔚女士;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南开医院)针灸科科主任、主任医师孟凡征先生。

下面进入今天的现场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请举手提问。

中新社记者

冬季来临,请市疾控中心专家介绍一下天津市冬季多发传染病有哪些?目前监测情况如何?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控所呼吸道传染病控制科科主任、主任医师

董晓春


我市冬季除肺结核、菌痢、其他感染性腹泻等常年报告构成占比较高的病种外,呈明显季节性升高的主要为流感、新冠等呼吸道传染病,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目前呈下降趋势,预计进入11月后将持续保持低流行状态。鉴于我市上一年度流感高峰有所延后,出现在12月中下旬,预计本年度的流感流行期将恢复到往年水平,可能的流感高峰期出现在11月下旬到12月上旬。目前监测到的流感病毒主要为甲型H3N2型,预计大概率将成为本流感流行季前期的优势毒株。

从目前的监测数据来看,与我国北方省份的趋势类似,我市已进入冬季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当前传播的病原体呈现出多种病原体共同流行的特点,同时也存在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的情况。除流感病毒外,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等活动水平排名靠前,其中流感病毒是冬季最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之一,传播速度快,容易引起聚集性疫情。其主要表现为高烧、头痛、肌肉酸痛和显著的乏力感,严重者也引起肺炎等并发症;呼吸道合胞病毒多见于低龄儿童,是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如毛细支气管炎)的主要病原;而鼻病毒通常引起普通感冒,症状相对较轻。随着流感等多种呼吸道病原体活动增加,要特别关注冬季呼吸道传染病引起聚集性疫情可能,学校等集体单位出现疫情的风险较高。

健康报记者

根据您刚刚提到的冬季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市民应如何做好预防?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控所呼吸道传染病控制科科主任、主任医师

董晓春

虽然呼吸道传染病病原多样,但我们预防感染的核心原则万变不离其宗,关键在于构建一道坚固的“个人健康防线”。这道防线可以概括为三个层面:“增强自身免疫力、切断传播途径、保护重点人群”。

第一,筑牢“内部防线”,全面提升自身抵抗力。

合理穿衣,避免受凉: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尤其注意保暖,避免因寒冷刺激导致免疫力暂时下降,让病原体有可乘之机。

均衡营养,充足饮水:保证优质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的摄入。多饮水,保持呼吸道黏膜湿润,增强对病原体的防御能力。

规律作息,保证睡眠:避免长期熬夜,确保充足的睡眠。睡眠期间是我们的免疫系统进行修复和加强的黄金时间。

适度锻炼,增强体质:选择天气晴好、相对暖和的时间段,进行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户外活动,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适应寒冷的能力。

第二,建立“物理屏障”,有效切断传播途径。

呼吸道病原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我们要有针对性地设防。

科学佩戴口罩:在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前往医院就诊时,规范佩戴口罩是最直接、有效的防护措施。

勤洗手:在接触公共物品、回家后、准备食物及用餐前、触摸口眼鼻之前,都要用流动水和肥皂(或洗手液)认真清洗。外出不便时,随身携带免洗洗手液也是好办法。

常通风:即使天冷,每天也要定时开窗通风2-3次,每次15-20分钟。这样可以有效稀释和排除室内可能存在的病毒,是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保持社交距离:在公共场所,尽量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安全距离,减少在密闭空间内聚集。

第三,加强“重点保护”,降低重症发生风险。

老年人、儿童、孕妇以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是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的高风险人群。对他们,我们要给予额外保护:

积极接种疫苗: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及其严重并发症的最有效手段。建议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每年按时接种。

做好健康监测:家人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应居家休息,避免带病上班、上学,并及时就医。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

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个卫生习惯做起,共同构筑起守护健康的坚实屏障,平稳度过这个冬天。谢谢大家!

今晚报记者

随着冬季气温低,有些中老年人会有血压波动和胸闷症状,想请问专家,普通人群尤其是中老年人,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可操作的防护措施能直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王霁翔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低温、温差大等因素都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重。每年初冬或秋冬交替时,是心肌梗死的高发季节,每年这个时候,心血管疾病的急救人数都排在第一位。有资料显示,近七成心肌梗死发作于秋冬换季之际。建议大家采取一系列可操作的日常防护措施,能直接且有效地降低发病风险。

一是保暖御寒,“洋葱式”穿衣法:穿多层薄衣服,而不是一件厚衣服。这样可以根据室内外温差灵活增减,避免身体经历剧烈的温度变化。室内外温差过渡:从温暖的室内到寒冷的室外前,先在楼道、门厅等“缓冲区域”待一会儿,让身体对寒冷有个初步适应。

二是科学运动:太阳升起后 1 小时再开始,此时交感神经峰值已过,气温相对高。当室外气温 < -5 ℃ 或风力 ≥5 级或雾霾天时,应改为室内。出现下列信号应立刻停运动,并及时拨打 120(胸痛/压迫感 >2分钟,突发冷汗、恶心、面色苍白,呼吸困难、说话不成句,头晕、视物模糊、一过性黑朦,心率突然 >140 次/分或 <50 次/分伴乏力)。

三是合理饮食:盐是血压的“隐形推手”。每天食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下。警惕酱油、咸菜、加工肉制品、罐头等“隐形盐”。拒绝油腻,减少红烧、油炸食品,多用蒸、煮、炖、凉拌的烹饪方式。少吃或不吃肥肉、动物内脏。

四是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心态平和,避免大喜大悲、愤怒、焦虑。看紧张的体育比赛、与人激烈争吵等都可能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五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优质睡眠有助于血压稳定和心脏修复。

天津日报记者

有些老百姓自己觉得“久病成医”,平时有一些自己的用药习惯,您给答疑解惑一下。如果患有三高的患者,平时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不舒服的症状,是否可以每天吃一片阿司匹林预防呢?喝醋、吃鱼油软化血管的说法正确吗?

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王霁翔

首先,阿司匹林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被广泛认可。但是对于是否服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心血管疾病,国内外最新指南推荐的意见不一致,是否需要服用阿司匹林,现代医学的观点已比较谨慎。是否应该服用阿司匹林是一个严格的医疗决策,必须由心血管专科医生在全面评估您的具体情况(年龄、性别、血压、血脂、血糖、吸烟史、家族史等)后做出决定。

其次,关于喝醋“软化血管”,目前并没有科学的证据证明它们可以达到这样的作用,过量饮用反而会伤身体,保护血管还是希望大家能够遵从医嘱。血管硬化,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其主要原因是血管内脂质斑块的形成,这些斑块由脂质、炎性细胞、纤维组织和钙质等多种成分组成。是血管壁上有像粥一样的脂质斑块形成,导致血管壁变硬、变脆、管腔狭窄。所以不存在“软化”这一过程。醋进入人体后,很快会在消化道中被分解和代谢,最终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因此,它无法直接作用于血管,更不可能达到软化血管的效果。

第三,关于“吃鱼油软化血管”,市面上大部分的鱼油,其主要成分都是Omega-3。由于成分、纯度与剂量不同,Omega-3脂肪酸制剂可分为非处方鱼油产品和处方Omega-3脂肪酸产品。非处方鱼油产品被归类为膳食补充剂,其与处方Omega-3脂肪酸产品在监管、评估、成分和纯度、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均不相同,因此不能替代处方Omega-3脂肪酸产品。目前证据仅支持高纯度和高剂量的处方Omega-3脂肪酸产品可能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带来心血管获益。但市面上大多数作为保健品的鱼油,其纯度、剂量和疗效都远未达到处方药的水平。

总之,心血管疾病的用药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旨在疾病预防、控制症状、延缓疾病进展、预防急性事件(如心梗、脑梗)的发生。每位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过敏史都不同,用药方案必须由心血管专科医生个体化制定。

天津广播记者

很多慢阻肺病人觉得天气凉了,一动就喘,干脆不出门运动,那怎么应对秋冬季这种天气变凉带来的负面影响呢?对于慢阻肺患者而言,冬季在室内环境管理和日常护理方面,有哪些注意事项?

天津市海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李红蔚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您的问题切中了慢阻肺病友冬季管理的核心痛点。确实,秋冬季节气温下降、冷空气刺激会导致气道痉挛,很多患者出现“一动就喘”的情况,进而产生“不敢动”的误区,但恰恰科学合理的应对能帮助大家平稳过冬。

首先关于“天气凉了不愿出门运动”的问题,我们要明确:慢阻肺患者冬季不能完全停止运动,而是要“选对时机、找对方式”。如果户外气温过低(比如低于5℃)或风力较大,建议将运动转移到室内,像家庭原地踏步、太极拳、八段锦,或者使用弹力带进行上肢力量训练,这些运动强度适中,能有效锻炼呼吸肌和肢体力量。如果天气晴好、气温回升到10℃以上,可在上午10点到下午3点间出门,出门前务必做好保暖,戴上围巾、口罩护住口鼻,避免冷空气直接刺激气道,运动前先做5-10分钟热身,运动强度以“呼吸略促但能正常说话”为度,每次20-30分钟,每周3-5次,这样既能保持运动能力,又能减少气喘发作。

其次是室内环境管理的“三个关键点”,这些细节容易被忽视但对病情影响很大:第一是湿度控制,冬季暖气房内湿度往往过低(低于30%),会导致呼吸道黏膜干燥,加重咳嗽咳痰,建议使用加湿器将湿度维持在40%-60%,但要每天更换加湿器水、每周清洁机身,避免滋生霉菌;第二是通风换气,很多家庭为保暖紧闭门窗,导致室内PM2.5、尘螨浓度升高,建议每天上午10点和下午3点各通风20-30分钟,通风时患者可暂时转移到其他房间,避免受凉;第三是清洁除尘,每周用湿式抹布擦拭家具、拖地板,减少扬尘,不使用地毯、毛绒玩具等易积尘物品,空调滤网每月清洗一次,从源头减少过敏原和刺激物。

最后是日常护理的“两个易错点”:一是排痰护理,冬季痰液黏稠不易咳出,很多患者仅靠咳嗽排痰效果差,建议每天早晚家属帮助扣背排痰;如果痰液黏稠,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雾化吸入药物稀释痰液。二是规范用药,冬季是慢阻肺急性加重高发期,绝对不能因为症状暂时缓解就自行减药或停药,尤其是吸入药物,要严格按照医嘱的剂量和频次使用,使用后及时漱口,避免口腔念珠菌感染;同时提前备好急救药物,一旦出现咳嗽加重、痰量增多、呼吸困难加剧等情况,要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总之,慢阻肺病友冬季管理的核心是“科学防护、适度运动、规范护理”,只要做好这些细节,就能有效减少天气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平稳度过冬季。

健康周报记者

冬季冷空气刺激和雾霾天气增多,很多慢阻肺患者会出现咳嗽、气短加重的情况,想请问专家,在这类不利天气下,患者外出时应采取哪些具体防护措施来减少急性发作风险?

天津市海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李红蔚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冬季冷空气刺激和雾霾天气确实是慢阻肺病友面临的“双重考验”,这两类因素都会直接刺激气道黏膜,导致气道痉挛、分泌物增加,进而诱发咳嗽、气短加重,甚至引发急性发作。针对这类不利天气,患者外出时需做好科学防护,同时掌握正确的呼吸道卫生习惯,最大程度降低风险。

第一步是选择适宜的出行天气和地点。密切关注空气质量预报,在污染严重的日子,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户外活动和体力消耗。如果条件允许,可选择在午后天气相对温暖、空气质量稍好的时段,在公园等绿色植物较多、空气相对流通的地方进行短时间、舒缓的活动。

第二步是科学佩戴口罩。普通医用口罩对雾霾颗粒和冷空气的阻隔效果有限,建议佩戴具有防护级别的口罩,如N95或KN95口罩,它可以有效过滤空气中的细颗粒物。同时,口罩也能对吸入的冷空气起到一个很好的“预热和加湿”作用,减少冷刺激对气道的刺激。

第三步是务必注意头部、颈部和胸背部的保暖。除了口罩,外出时还要戴上围巾、帽子和手套,尤其要注意颈部和胸部的保暖,因为这些部位受凉会直接刺激呼吸道。建议穿防风、保暖性好的衣物,但不宜过厚过紧,以免影响呼吸和肢体活动。

此外,借这个机会,我还想特别强调一个与冬季呼吸道健康密切相关的细节,就是咳嗽和打喷嚏的礼仪。这里还要特别澄清一个常见误区:很多人认为“咳嗽打喷嚏不对着人就不会传染流感”,其实这种想法并不全面。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会在空气中悬浮一段时间,即使不对着人,也可能被周围人吸入。对于慢阻肺患者而言,不仅要注意不传染他人,更要避免吸入他人飞沫引发感染。正确的咳嗽打喷嚏方式是:用干净的纸巾或手帕捂住口鼻,使用后的纸巾要立即扔进带盖垃圾桶;如果手边没有纸巾,可快速用胳膊肘内侧遮挡口鼻,这个部位接触物品较少,能减少病菌传播。同时,患者自己咳嗽打喷嚏后也要及时洗手,保持手部卫生。

最后,我想对广大患者朋友说,除了做好外在防护,坚持规范用药、进行呼吸康复锻炼、接种流感和肺炎疫苗,以及保证营养和休息,都是从内部筑牢防线的关键。希望这些建议能帮助大家平稳、健康地度过这个冬天。

网易天津记者

随着冬季到来,从中医养生保健视角,市民应该注意哪些事?请中医专家给一些健康指导。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南开医院)针灸科科主任、主任医师

孟凡征

随着冬季的到来,低温寒凉成了贯穿这个季节的主轴气候特点。按照中医理论,“寒凉伤阳”。如何顾护阳气、避免伤阳、健康过冬成了这个季节防病保健的主要关注点。

一是,护肺气,避免呼吸道感染。由于低温影响,加之空气干燥,细菌病毒明显活跃。市区集中供暖后,室内外温差增加,人体防御能力下降,呼吸道感染频发高发。中医认为“肺为娇脏”,对寒热湿燥等各种变化非常敏感,因此市民朋友在做好防寒保暖的基础上,室内适当加湿,防止过于干燥。在饮食上要多吃一些季节性蔬菜,如大白菜、莲藕等,小朋友可以吃点荸荠,起到润燥护肺的作用。

二是,护胃气,气血生化充沛。脾胃是后天之本。冬季饮食,荤素结合,除了脂肪蛋白质等摄入以外,平时脾胃较好的,可以适量搭配青萝卜等消食理气的食材;消化能力稍差的朋友,可以煲一些简单的中药汤材,如党参、大枣、山药等。胃气足、食欲好,气血生化充足,身体健康。

三是,养元气,防心脑血管疾病。“头为诸阳之会”,“心为阳中之阳脏”,“动则生阳”。可根据身体健康状况合理安排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室内跑步、户外运动等,气血流畅,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搜狐天津健康频道记者

请孟主任推荐几个在冬季适宜居家易学易做的保健措施。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南开医院)针灸科科主任、主任医师

孟凡征

一是,冷水搓面,提高呼吸道防御能力。很多人都有冷水洗脸的习惯。为了提升呼吸道防御能力,在冷水洗脸这个环节,可以再延伸一步,把脸清洗干净的基础上,用冷水反复搓面,直至把脸搓红搓热。可以明显改善上呼吸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让肺脏不再“娇气”。这个方法推荐给有过敏性鼻炎、气道高敏的朋友,贵在坚持。

二是,温吃水果,减轻胃肠道负担。温吃水果,主要提醒给消化功能稍弱的小朋友和老年人。小朋友消化功能尚不完善、老年人消化功能下降。冷热酸甜的各种刺激容易引起腹胀、呃逆、腹痛等各种不适。冬季来临,不妨把水果,比如橘子、苹果等适当加热,再食用就不会因为寒凉对胃肠造成不适或者负担。

三是,热水袋暖敷,辅助改善不适症状。有心脑血管病的患者,到了冬季容易出现胸闷、头昏等不适。中医讲“血得寒则凝、得温则行”。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朋友,可准备一个暖水袋,晚上休息时把暖水袋置于胸前,很多患者朋友反馈这个简单的方法可以改善刚才讲的胸闷头昏等不适。要提醒大家,在使用的时候要注意安全,避免烫伤。

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宣传处(健康促进处)处长

孟欣

由于时间关系,现场提问环节就到这里。

今天的发布会我们聚焦冬季相关的健康知识,回答了大家关心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还将围绕“卫生健康为民服务十六项举措”举办两场新闻发布会,欢迎大家持续关注。谢谢各位嘉宾,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再见!


分享到:

下一篇: “家门口”享受专家服务
IE版本小于9,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