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民互动>互动访谈

“家门口”享受专家服务

发布日期: 2025-10-14 14:58
来源: 天津早晨

为破解“大医院挤破头、小医院门可罗雀”的困境,天津市近年来加强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旨在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10月11日,由天津市政协提案委员会与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广播新闻部合作推出的《政协民心桥》专栏进行了关注。

“家门口”就能享受专家服务!紧密型医联体有这些利好!

天津市卫健委医政处副处长张涛:天津市根据居民就医流向、区域医疗资源分布等,合理组建紧密型医联体。截至目前,在城区组建10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在涉农区组建10个紧密型区域医共体。2025年上半年,医联体内完成双向转诊7.1万人次,较去年增长60%,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向区属医疗机构长期派驻医师1200余名,同时在基层推行疼痛门诊、呼吸慢病门诊、糖尿病门诊、儿科特色诊疗等特色医疗服务,使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和服务。

基层医院人才不足,政协委员建议这样解决

今年天津市“两会”上,天津市政协委员、天津市胸科医院CCU科主任刘寅提交了《关于提升基层医疗救治能力,加强医疗医联体建设的提案》。根据调研,他发现,当前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差距,救治能力有待提升。同时需要明确紧密型医联体内部组织架构和各医疗机构的职责定位,建议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等危急重症病人建立绿色转诊通道,实现救治转诊的无缝衔接,同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上级医院专家下沉基层的频次和深度,推进优化医疗资源下沉,推动远程医疗服务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普及,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赋能,最终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少跑路”的目标。 

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离不开专业医务人员的支撑与保障。今年天津市“两会”上,天津市政协委员、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晶提交了《关于发挥退休医务人员在医联体建设中作用的提案》。她通过深入调研发现,目前,本市居民在区级及以上医院首诊比例偏高、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首诊比例偏低的现象仍然存在,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患者对基层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信任度较低,不想去、不愿去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就诊。而退休医务人员群体(特别是二、三级医院的老专家)恰恰是破解这一难题的“金钥匙”。为此她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 

‌第一,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建议结合我市实际,细化国家卫健委等五部委发布的《关于促进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退休医务人员返聘的待遇标准、责任划分等实施细则,同时加强宣传引导,增强社会对退休医务人员参与基层服务的认同感。

‌第二,搭建高效对接平台。推广国家卫健委“银龄医生进基层服务专栏”,提升平台使用率,实现退休人员意愿与基层岗位需求的精准匹配,让经验丰富的医疗资源真正下沉到最需要的地方。

‌第三,健全风险防控机制。通过签订规范的服务合同保障各方权益,为退休医务人员购买意外保险,建立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置机制,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第四,发挥传帮带作用。‌ 鼓励退休医疗专家通过临床带教、业务培训等方式,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提升专业技能,形成“技术下沉-能力提升-患者回流”的良性循环。

通过盘活退休医务人员这支“银发力量”,不仅能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更能为医联体建设注入可持续的活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提升基层能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节目中,天津市卫健委医政处副处长张涛表示:天津市卫健委将认真研究采纳两位政协委员提出的建议意见,积极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加强紧密型医联体内涵建设。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继续强化紧密型医联体牵头单位和成员单位的功能定位和任务,推动相关医疗机构抓好落实。

二是持续推动以人员为核心的资源下沉基层。将优质医疗资源派下去,促进医联体内医疗服务同质化,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大医院医生的服务。

三是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新生儿和儿童救治等中心以及专科临床服务中心建设,提升紧急救治能力。

四是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内检验检查项目全部互认,推进市域内医疗机构间互认项目超过200项;在符合临床诊疗需求的前提下,互认检查检验结果。

同时,欢迎退休医务人员发挥余热,继续加入医疗服务工作来。

分享到:

下一篇: 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就介绍“精神卫生服务年暨世界精神卫生日”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IE版本小于9,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