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有一种情怀叫大爱,有一种精神叫奉献。在卫生战线上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为了一个执着的信念,毅然放弃与家庭的欢聚,远离年迈的老人和新出生的儿女,在党的召唤下,奔赴西藏、新疆,支援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在那片土地上,他们挥洒汗水,奉献爱心,收获着一粒粒永不凋谢的繁华果实和一份份无以言表的感激之情。
天津市卫生局党委始终坚决贯彻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尽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难,不折不扣地做好卫生援助工作。局党委分别于2010年7月和2011年2月选派第六批援藏干部和第七批援疆干部共计16名,前往西藏昌都、新疆和田等地开展卫生援助工作。援助人员时刻牢记市委、市政府重托和天津人民的期望,满怀对受援地区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默默奉献、无怨无悔,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一腔热血献给卫生援助事业,为促进当地医疗卫生整体建设、满足人民健康需求提供了智力保障和技术支持,在当地树立起“天津卫生”的良好口碑。
牢记誓言不辱使命,妙手仁心救死扶伤。市儿童医院援藏医生宫济春进入西藏昌都人民医院以来,时刻牢记誓言,把拳拳爱心捧给雪域高原,共诊治患儿800多例,开展手术200多台,抢救危重症患者30多名。在收治一名颈部静脉断裂、出血量达1000ml以上的重症患者时,宫济春医生第一时间赶到医院,他沉着应对,积极救治,仅用1小时20分钟即成功完成手术。术后,宫大夫仍坚守岗位、严密观察,直至患者清醒脱离危险,成为昌都人民医院首例成功抢救的颈静脉破裂患者,宫济春医生也被当地称为“盛开在三江大地的格桑花”。市第四医院援疆医生赵一东,无论上下班,只要患者需要,他就马上出现在医院,有时连续抢救病人长达十几个小时不休息。市第三医院援疆医生黄自平,在刚刚完成援助喀什第二人民医院任务后,主动要求再赴和田继续执行援疆任务。援疆以来,它共诊治患者2000多人次,完成会诊40多人次,多次指导危重症抢救工作。
提供技术支持,“输血造血”并举。援藏、援疆干部做好传帮带,帮助受援医院进行学科建设和人才梯队储备。市第一中心医院援疆医生李东印针对胆囊结石、胆囊炎在当地高发的特点,创新开展外科腹腔镜微创手术,指导当地医生熟练掌握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培养了多名技术骨干,目前医院已顺利完成该术式40余例。市胸科医院援疆医生郑君毅坚持每周组织科室查房,逐一分析和调整患者治疗情况,纠正当地医生不良用药习惯,指导初级医师规范病历书写。市干部疗养院援疆医生张燕筠帮助于田县人民医院逐步建立健全了内科诊疗活动常规、医疗工作程序等规章制度,并针对当地医务人员超计量、长时间联合使用广谱抗菌素问题,多次讲解培训抗菌素的合理使用,逐步规范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市第四医院援疆医生赵一东积极开展肛肠、乳腺、甲状腺等外科手术新技术,并多次举办医学讲座、手术示教、质量查房等,指导当地医生加强医学理论和技术操作的基本功练习。市第三中心医院援疆医生刘宁,在援助于田县医院工作期间,帮助医院加强新生儿科室建设,将科室进行功能化分,明确诊疗规范,申请购置设备器械,辅导当地医务人员开展新生儿股静脉采血、光疗、暖箱等治疗,并就新生儿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多次集中授课,提高当地医务人员对新生儿肺炎、败血症、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等疾病的治疗能力。
完善管理模式,促进事业发展。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刘洪亮,选派担任新疆和田地区卫生局副局长。他提前半年进疆,深入策勒、于田、民丰县了解当地医疗卫生状况,探索实践卫生对口支援工作的新方法、新模式,撰写了天津卫生援疆工作方案,起草了《天津市对口支援和田地区东三县卫生事业发展规划(2010年-2015年)》。组织天津援疆医生分4队参加当地“三下乡”活动,足迹遍及三县一市,行程3000多公里,诊治维族农牧民400余人,发放药品近4万元,宣传现代科学医疗知识,让广大农牧民充分感受现代医学力量,逐步转变看病就诊观念。市天和医院主治医生王晖在西藏丁青县卫生服务中心任副院长以来,积极参与医院行政管理工作,代表中心参加丁青县医疗卫生工作会议,并作专题汇报。加强病案管理工作,坚持每月检查病案书写,举办专题培训班,提高病案书写质量。结合中心实际,制定中心人才培养协议,与职工签订考研协议,为职工继续深造和医院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保障。在医疗工作中,他积极主动、认真负责。某草场发生斗殴事件,王晖医生连夜救治伤员,完成大量伤口缝合和骨折处理,经过数周精心护理,伤员均康复且无一例死亡或残疾,并填补了当地锁骨骨折切开钢板内固定手术的技术空白。
编辑: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