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在津考察期间,前两站选择了保障性住房小区和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总书记走过的足迹,勾勒出一条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线路。从住房到食品安全,无不显现着总书记对民计民生的牵挂。
在“十二五”的第一个春天,1300万天津人民从总书记的话语中感受到了温暖与力量——“四个注重”的重要要求中,“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赫然在列。我们清晰记得,总书记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天津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着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时隔一年多,“民生”这个沉甸甸的词再次出现在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这是对天津工作一以贯之的要求,是对生活在这座城市的百姓安居乐业的新希望。
百姓的事无小事,百姓的衣食住行事关社会福祉,事关和谐稳定,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体现。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无论是搞革命、搞建设、搞开放,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生活得越来越幸福;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只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使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进一步提高百姓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的内需循环和良性互动。我们要从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民生工作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不折不扣地把总书记的重要要求贯彻好。
描绘人民幸福生活新画卷——天津在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不断探索实践着。近年来,特别是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连续实施20项民心工程,时刻把住房、收入、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出行等民生新“七件事”放在心上、抓在手里,许多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开展大规模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城市载体功能,改善群众生活条件……
成绩令人振奋,同时也要认识到,为人民服务,永无止境。我们既要总结成功经验,也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用更加理性、更加务实的态度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这不仅仅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的体现,更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适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把差距作为前进的动力,把薄弱点作为着力的重点,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满腔热情,不断提升城市的幸福指数,凝聚更加难能可贵的民心民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