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工作动态

2010年学科亮点回望(上)

发布日期: 2011-01-11 00:00
来源: 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10年,临床医学各学科异彩纷呈:各种指南和专家共识的出台使临床诊疗更加规范;一项项科研硕果让我国临床工作者在国际舞台上频频亮相;日益更新的理念令医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新年伊始,让我们回首2010,盘点各学科亮点,共同感受医学科技的进步。——本版编辑

  理念篇

  心血管病学:实现领跑健康中国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胡大一

  力推以心血管疾病防治为抓手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由终末期疾病治疗全面转向预防,实现领跑健康中国。其健康4+415”核心策略包括4个理想的健康行为(即不吸烟或戒烟超过1年,健康的运动行为,健康的饮食行为,保持理想的体重指数)加上4个健康因素(不吸烟或戒烟超过1年;不需要药物治疗者,争取血压小于120∕80毫米汞柱;总胆固醇小于200毫克分升;空腹血糖小于100毫克分升)。这样可带动肿瘤、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肾病和视力丢失等5种慢性疾病的防治。

  在技术层面上,推出高血压基层版指南。马长生教授等完成的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临床研究与推广应用、孙英贤教授等完成的我国农村高血压流行趋势及低成本综合干预预防脑卒中研究、黄岚教授等完成的冠心病血管内皮损伤机制与防治策略等研究通过了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评审,取得了一定的科研进展。

  妇产科学:妇女保健进一步强化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郎景和

  产前检查和围产保健的完善与加强,进一步降低了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全国产前诊断联合协作组织推行孕前及孕期补碘以及唐氏综合征的筛查,有助于减少出生缺陷。但产前诊断的高科技性、高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仍是有待解决的严峻问题。我国的剖宫产率扶摇直上,引起了普遍的关注,成因颇为复杂。剖宫产所引发的问题已经日渐显露,与其说应该控制剖宫产率,不如说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两癌(子宫颈癌、乳腺癌)筛查及防治是广大妇女的福音,对于子宫颈癌的筛查已广泛展开,包括新疆和西藏。相应的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流调,对于HPV疫苗的研制与国产化有重要意义。妇科肿瘤的治疗更推崇规范化、微创化、个体化和人性化,包括保留子宫的子宫颈癌根治术及在根治术时保护盆腔自主神经,有利于术后功能恢复。

  2010年的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授予了试管婴儿之父”——爱德华兹。中国的试管婴儿起步晚10年,但发展迅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呼吸病学:烟草病学构建起新学科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呼吸学科的疆域除传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间质性肺疾病等领域外,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共融领域,如肺栓塞与肺血管疾病、危重症医学、肺癌、肺部感染、睡眠呼吸障碍、烟草病学等方面形成了与其他学科协同发展的局面。应当说,近20年来中国现代呼吸病学的基本格局已经初步形成,特别是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的捆绑式融合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

  2010年,我国呼吸学界在肺栓塞、肺部感染等领域,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了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论文,显著提高了我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关于吸烟危害健康、预防吸烟、戒烟治疗方面的显著进展,已构建起一门新的学科——烟草病学,而这一学科将愈来愈在呼吸疾病和其他吸烟相关疾病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科技篇

  泌尿外科学:靶向治疗应用深入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那彦群

  2010年泌尿外科临床在诸多方面进展迅速。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已覆盖几乎所有的泌尿外科手术领域,经自然腔道内镜外科在泌尿外科诸多领域的研究逐步深入和革新,创伤更小的单孔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的发展方兴未艾。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在泌尿系统肿瘤的临床应用继续深入。索拉非尼、舒尼替尼等一线靶向治疗药物已应用于局部进展性肾癌的新辅助治疗和侵袭性膀胱癌的治疗。新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在转移性肾癌临床治疗方面的结果令人鼓舞。靶向治疗药物的强强联合,与化疗、生物治疗联合治疗晚期肾癌的研究成绩斐然。诊断前列腺癌的PSA界值研究有了新的结论(建议降至2.5ng/ml1.5ng/ml)。

  20108月,全球整体规模最大的北京大学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中心在京建成,同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中国泌尿外科内镜模拟培训中心成立,可满足从膀胱镜到腹腔镜泌尿外科所有内镜检查、手术培训的需要。

  心血管外科学:新技术发展迅速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胡盛寿

  2010年,心血管外科临床新技术进一步发展、规范和推广应用。中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风险评估系统(SinoSCORE发表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解放军总医院的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全胸腔镜心脏手术和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复合技术治疗冠心病复杂病变等微创技术,阜外医院、清华大学华信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广东心血管病研究所等在大动脉转位和三尖瓣下移畸形等复杂先心病治疗经验获认同。卫生部建立心脏移植注册登记网络,进一步推广和规范我国心脏移植工作。

  大血管外科迅速蓬勃发展,尤其是复合技术治疗急性夹层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同时,多篇学术论文在国际重量级学术杂志上发表:来自阜外医院和福建医大附属协和医院的研究论文分别发表于《循环》杂志,阜外医院另一研究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院杂志》。

  骨科学:十年发展成果显露端倪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世卫组织把2000~2010年的全球健康主题确定为骨与关节的十年10年来中国骨科SCI文章发表数量以每年120%的速度增长,逐渐赶上发达国家的步伐。

  脊柱外科逐渐从单纯的神经减压、椎弓根钉固定发展到整合计算机导航技术、内镜和微创通道等多种技术的脊柱功能保留外科和微创脊柱外科。颈腰痛治疗经历了从之前的融合固定到目前颈椎、腰椎人工椎间盘和动力性固定技术的演进。脊柱畸形的手术治疗逐渐趋向成熟。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20年以上的临床优良率在90%以上,新型摩擦界面材料使本已成熟的人工关节置换成为关节疾病的重要手段。多发伤救治树立了损伤控制理念。

  骨折治疗则从以往机械性的钢板螺钉固定的理念,发展到现在的生物学固定,并广泛用于复杂骨折、骨搬移、围关节骨折等严重骨损伤救治领域。人工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骨和软骨、基因治疗、电磁刺激及低强度超声治疗等最新研究成果的技术已初步应用。

  眼科学:微创治疗安全性更高了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赵堪兴

  2010年,眼科微创技术发展迅速。青光眼的小梁激光切除技术,白内障的1.5 mm 切口,玻璃体手术23G25G技术,以及角膜屈光手术的飞秒技术等代表了眼科临床微创治疗的发展趋势。微创技术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病人痛苦,提高手术安全性,保证手术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减轻经济负担。

  再版的《眼科临床技术规范》和《眼科临床诊疗指南》引入了国际眼科联盟推荐的美国眼科临床指南,使国内的住院医规范化培养和国际接轨。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开展复明手术列入我国六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建国后的第一次。

  国内眼科临床检查、治疗和学术水平与国外距离明显缩小。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暨第25届亚太眼科学会年会在京召开,来自108个国家和地区的11700 余名代表参会。在文化建设方面,由眼科学分会发起并得到中华医学会批准的中国眼科博物馆(筹)20104月在南通揭牌。

  学术篇

  外科学:外科军团亮相国际舞台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赵玉沛

  201010月,150多名中国普通外科临床医师整齐亮相于美国华盛顿举行的第96届美洲外科医师年会上。超过10位的中国外科医师在大会上作了专题报告、演讲和壁报交流,我也荣幸地当选为新一届美国外科年会荣誉院士。中国成为本次会议上参会团队规模最大的国家。

  2010年,外科学分会下设的16个专科学组沿袭传统做法,分别召开了全国规模的学术会议及继续教育活动,对带动和促进中国普通外科医师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这一切在2011年将有根本的变化,沿袭几十年的各个学组分别办会的传统将被每年一次的全国规模的中国外科周所取代。2011年中国外科周预计将成为中国普通外科历史上规模最大、参会人员最多、影响力最深远的一次学术会。

  内科学:有望跻身国际内科学会

  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鉴于目前临床工作中存在滥用、误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现象,2008年内科学分会邀请内分泌学会、儿科学会、神经内科学会、中国药学会的部分专家,开展了一项为期三年的糖皮质激素临床合理应用的继续教育活动。此次继续教育活动的授课资料已整理成文,将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

  201010月国际内科学会主席Prof.W.Hall、执行秘书Dr.H Kohlor等应邀来访,并在北京协和医院与中华内科学会举行了会谈。双方就内科学的进展、如何在强大的专科化潮流中开展内科学会的活动、住院医师的培养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了中华内科学会参加国际内科学会的步骤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决定加强联系,促进中国早日真正参加国际内科学会的学术活动。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研究方向鲜明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韩德民

  近年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发展迅速,形成了系统的三级学科,培养了大批学科骨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目前,学科结合临床发展的实际需要,以临床应用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要导向,针对学科发展中的难点、热点进行系统的研究。

  2010年研究主要集中在听觉相关疾病与人工耳蜗植入基础及临床研究,鼻腔鼻窦炎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其相关功能障碍的诊疗研究,上气道阻塞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其相关功能障碍的诊疗研究等方面。同时细化三级学科,强调横向联合,巩固和发展传统优势与特色,培育学科核心竞争力,以点带面,构建学科发展的崭新格局。

  循证篇

  内分泌学:系列专家共识纷纷推出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

  2010年,一系列内分泌代谢病的专家共识和诊疗指南出台,全国继教培训工作随之展开。《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指出,HbA1c不能全面反映血糖控制情况,必须结合血糖监测等综合判断血糖水平;血糖控制必须安全、可行、科学,坚持个体化原则;重视血糖之外的其他CVD危险因素的控制。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疗共识》指出,应提高对NAFLD(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认识,做出正确诊断,并同时对代谢紊乱程度和心血管风险进行评估,制定出适宜的防治方案。《中国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共识》指出,ACEIARB推荐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初始降压药或基础用药,但不推荐两者联合应用,利尿剂、CCBβ受体阻断剂一般在ACEI/ARB应用基础上适当联合使用。《中国10城市甲状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横断面研究结果公布,显示甲状腺结节患病率从10.2%增加到18.6%,增长速度均较为显著。

  神经病学:新指南和共识更贴临床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贾建平

  2010年是指南和共识发表及更新较多的一年,而指南和共识是指导临床工作的风向标,指南的推广和应用自然是重中之重。

  阿尔茨海默病和认知障碍是我国目前卫生健康领域重大疾病之一。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撰写了《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规范了临床诊疗的标准化流程。

  脑血管病是我国人口的第一位致残和死亡原因,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颁布了《2010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和《2010中国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多发性硬化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炎性脱髓鞘疾病。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颁布了《中国多发性硬化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新制定的共识更切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为神经科医师规范诊疗提供了依据。

  儿科学:规范诊疗获得重大进步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桂永浩

  2010年,学会完成了小儿肺炎、川崎病和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等19个儿内科临床路径,已由卫生部发布。《儿童急性白血病规范化诊疗建议》、《激素敏感、复发/依赖肾病综合征诊治循证指南》、《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指南》等17个项目也已制定完成。

  经过大规模的专业医师培训计划,去年我国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危重新生儿救治基地建设有了重大发展,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亚低温治疗方法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1000g以下早产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

  在手足口病和危重H1N1甲流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儿科分会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总结经验,对合理使用辅助呼吸器械、危重高血压症抢救等,使死亡率比往年有了较明显的降低。2010年诸多儿童医院和三级医院儿科医师积极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开展了农村儿童白血病和先心病的救治工作。

  • 分享到:

    上一篇: 2010年卫生十大新闻揭晓
    下一篇: 理论学习:建一个多功能高容量的医院网站
    IE版本小于9,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