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工作动态

2004年全国十大卫生新闻今日揭晓

发布日期: 2005-01-26 10:12
来源: 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为了梳理和总结全国卫生系统年度重大新闻事件,稳步推进我国新闻宣传工作,卫生部2004年继续举行了年度十大卫生新闻评选活动。今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公布了2004年全国十大卫生新闻:
1、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探望艾滋病患者,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得到切实加强
2004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到北京佑安医院探望艾滋病患者,慰问医务人员,并对全国防治艾滋病工作出了重要指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对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作了重要批示,极大地推动了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2004年,党和政府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成立了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召开了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会议,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各地积极落实防治艾滋病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明确艾滋病控制目标,加强疫情监测,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努力推广预防性干预措施,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
据统计,截至2004年10月31日,全国已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启动了333个县(市)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农业人口10691万人,实际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8040万人,参合率为75.2%。已有5232万人次的医药费用得到报销, 报销金额达19.88亿元。参合农民就诊率和住院率明显升高,就医经济负担有所减轻,试点地区的农民群众开始受益。
2004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卫生经费投入。同时,各地大力支持乡镇卫生院建设,加快乡镇卫生院上划县级管理的步伐;加强乡村医生执业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组织开展东部支援西部、城市支援农村活动。随着投入的加大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度的加强,各地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
3、我国加大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力度,传染病防治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004年,为进一步加大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力度,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艾滋病、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会议和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明确了有关重大传染病防治规划目标和防治措施。卫生部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也针对目前各种重大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特点,加强了对全国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从2004年1月至今,全国31个省份大部分县以上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现染病疫情网络直报;按照公开、透明、依法、及时原则,卫生部定期向社会发布全国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2004年8月28日,我国修订通过了《传染病防治法》,并从12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标志着我国传染病防治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4、实验室感染导致非典疫情发生,我国切实加强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
2004年3月25日至5月21日,北京市、安徽省先后发生非典疫情,此次疫情共累计报告9名病例。经调查认定,这次非典疫情源于实验室内感染,是一起因实验室安全管理不善导致实验室污染和工作人员感染的重大责任事故。
2004年7月1日,卫生部通报这次非典疫情发生原因,并决定对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的有关部门领导给予相应处分。卫生部随后对全国实验室安全工作组织了专项检查,要求各地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全国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为了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2004年11月12日,国务院颁布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5、安徽省阜阳市发生劣质奶粉毒害婴幼儿事件,国家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
2004年4月,有关媒体报道了安徽省阜阳市发生劣质奶粉毒害婴幼儿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据统计,自2003年5月以来,阜阳市因食用劣质奶粉出现营养不良综合症的住院儿童近200名,其中10余名儿童因并发症死亡。
阜阳奶粉事件披露后,全国掀起了清查劣质奶粉市场、确保食品安全的一系列行动。9月1日,国务院正式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对加强全国食品安全工作做出了重大决策和部署。卫生、农业、工商、药监、质检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全面加强食品安全工作。
6、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我国逐步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机制
2004年,我国逐步建立和健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机制。1月份,广东发生非典疫情,4月份,安徽、北京发生非典疫情,卫生部紧急启动非典防治应急机制,有效控制并扑灭了疫情;2004年10月份,青海部分地区发生了鼠疫,卫生部迅速派专家组赶赴现场进行技术指导,最终有效控制了疫情的流行蔓延;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周边国家遭受地震海啸灾害,我国迅速在国家级救灾防病医疗队基础上组建了10支卫生救援队,并分批派往有关国家进行支援。建设中的应急处置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经受了实战的检验。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建设中,全国卫生系统加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防范重点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应急预案制订、人员培训、应急演练和检查督导工作;卫生部内部进行了职能调整,成立了卫生应急办公室,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也都相应设立或指定专门职能科室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同时,根据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建设规划,国家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建设,各级政府加大了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7、卫生部公布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我国居民面临营养缺乏与营养结构失衡的双重挑战
卫生部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这是一次覆盖全国的膳食、营养以及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和血脂异常的综合性调查。2004年10月12日,卫生部公布了这次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调查表明,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最近十年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患病率继续下降,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营养缺乏与营养结构失衡的双重挑战。
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居民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贫困农村居民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和低体重率分别高达29.3%和14.4%;此外钙、铁、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也是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成人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和血脂异常等问题也成为不可忽视的健康隐患。
8、严肃查处卫生行风典型案件,卫生行业纠风专项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2004年,全国卫生系统采取一系列坚决有力的措施,不断加大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的力度。卫生部先后调查并严肃处理了重庆市有关医疗机构医疗器材回扣案件,辽宁省人民医院乱收费案件和浙江瑞安人民医院医疗器材回扣案件等卫生行风典型案件。
卫生部先后制定下发《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行业作风建设的意见》和《卫生部2004年纠正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实施方案》等文件规定。按照专项治理的要求,全国卫生系统针对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组织了自查自纠;卫生部和国务院纠风办在全国组织了重点抽查和交叉检查。与此同时,卫生系统加强了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推进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经过一年的专项治理,惩治和预防相结合的纠风工作长效机制正在形成,卫生行业纠风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9、全国非法采供血液和单采血浆专项整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为保证医疗临床用血和原料血浆的质量安全,防止艾滋病等疾病经血液途径传播,2004年5月以来,卫生部、公安部、监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全国开展了全国非法采供血液和单采血浆专项整治工作。各地认真组织落实非法采供血液和单采血浆专项整治工作,积极开展自查自纠和执法检查,严肃查处大案要案,经过半年多的工作,该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各地集中组织开展了对全国现有900余家采供血机构、36家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的全面自查自纠和监督检查,以及对临床用血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工作,严厉打击“血头”“血霸”及非法采供血行为,严肃查处无偿献血中的冒名顶替等行为。全国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了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督查工作。各地在专项整治工作中依法查处了一批违法违规的采供血机构、医疗机构和血液制品生产企业。
10、《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医疗技术规范发布,我国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总后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会同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专家制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于10月9日向社会发布。
指导原则是我国首次制定的全面、系统的针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指导性文件,它的发布,对指导我国医师抗菌药物的应用,规范我国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用药行为,进一步提高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减少药源性疾病发生率,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升临床药物治疗水平,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年来,卫生部还陆续制定发布了一系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并加强了对脑科手术戒毒、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等高新卫生技术评估和准入的管理工作。(完)
卫生部新闻办公室
二○○五年一月二十日

分享到:

上一篇: 卫生部要求加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
下一篇: 电脑族:注意荧光屏角度
IE版本小于9,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