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听力障碍人数最多的国家。据推算约有2780万以上的人存在听力语言障碍,高居全国残疾人总数首位,其中0~14岁之间的听障儿童总数已超过460万。关注并解决儿童听力健康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天津医大二院耳鼻喉科主任黄永望指出,造成儿童听力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
1.先天性听力障碍
这往往是由于遗传基因缺陷、孕期细菌病毒感染及药物滥用等因素,造成胎儿听觉系统发育不全。
2.后天性听力障碍
其原因集中在新生儿疾病、外伤性损害、耳毒性药物的使用、噪声性损害等方面。
对于幼儿来说,3岁以前是大脑接受语言及听觉刺激最敏感、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听力功能受损,势必会影响儿童对语言的学习运用,进而影响其教育质量、心理健康发育、社会适应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因而,对儿童听力健康问题,应遵循“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的听力语言康复原则,关注听障儿童全面康复,提高听力残疾预防与康复意识,确保儿童听力健康。
早发现
黄永望主任指出,受到年龄及语言能力的限制,婴幼儿不会主动察觉自身的听力问题,即使患儿向家长描述,也多是“说不清,道不明”。这个时候家长的细心观察在尽早发现孩子听力问题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婴儿在0~2个月时对周围的声音开始有所反应,3~4个月会将头转向声源方向,并对母亲的声音特别敏感,7~9个月对外界声音显示好奇,即使微小的声也能做出反应,10个月之后则开始咿呀学语,并对大人说的简单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如果家长发现婴儿对声音的反应状态低于月龄,幼儿说话时发音含糊,对周围事物反应迟钝等情况,应尽早带其进行听力检测。目前我国已经广泛开展了新生儿听力筛查,耳声发射和听觉诱发电位是最常用的两种手段,可以明确耳蜗及听觉通路功能是否正常。对于具有一定认知能力的儿童,也可以进行纯音听阈检查,定量测定其听力水平。
早干预
在发现婴幼儿听力存在问题后,根据病情尽早开始干预治疗是重中之重。黄永望主任介绍,目前,欧洲和美国已普遍将6个月内佩戴助听器、12个月植入人工耳蜗作为听障儿童早期干预的标准。有调查显示,对于有听力损失的孩子,6个月内选配助听器辅以语言训练,其语言、智力有望达到正常儿童水平,但在3岁之后才进行干预治疗的儿童,其各方面康复效果均差强人意。近年来,人工耳蜗技术的临床应用,对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儿的听力损失治疗效果显著。
早康复
对于听障儿童的康复训练,关乎其是否能够和其他普通人一样适应生活,融入社会,全面发展。黄永望主任说,通过专业的治疗师或者专业学校的培训学习,对听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及矫正十分必要。甚至对于康复效果较好的儿童,是可以跟随普通学校就读的,这有利于他们与同龄人的正常接触,进一步提升其语言及理解能力。
防患于未然
黄永望主任提醒,做好对听力损害的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往往会事半功倍。例如:避免儿童长时间接触吸烟环境,因为烟雾可以刺激幼儿鼻腔及中耳黏膜,诱发炎症及黏液渗出,加之儿童的咽鼓管宽短平直,细菌便很容易从咽鼓管进入到中耳,诱发中耳炎。此外,在给幼儿洗澡洗头时避免耳部进水,游泳时注意佩戴耳塞,避免频繁或用力掏耳,感冒时尽早治疗原发病,避免使用具有耳毒性的药物,都可以有效预防听力损害。
黄永望主任指出,对儿童听力健康问题的关注,不应仅仅局限于医疗层面,而应扩展到教育、心理及人文等各个范畴。多一份关爱,多一份理解,多一份责任,就能够帮助存在听力问题的儿童摆脱交流及生活的困境,使其能够全面发展,更好地融入社会大家庭,更多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