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突破口,整体推进滨海新区改革试点;构建京津冀卫生应急、疾病防控、综合监督、医疗用血调配区域联动机制;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成10个医疗服务联合体,并试点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就医模式;改善群众看病就医体验,不断完善预约诊疗服务体系,推动网上支付挂号费、社区医院为患者预约大医院专家号等工作,这些都是记者从昨天上午召开的本市2015年卫生计生工作会上获悉的好消息。今年,市卫生计生部门将从这些方面入手,继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为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让患者舒心就医。
惊喜1
一大批医院新建、建成或投用
2014年,市第二儿童医院和环湖医院按计划完成建设,新建成的第二儿童医院将改变本市现有儿科医疗资源短缺的现状,使本市儿童医疗服务体系布局更加合理,满足广大患儿就医需求。同时,2014年中医二附院主体封顶,天津医院创伤急救中心和代谢病医院迁址新建项目启动基础施工,一中心、人民医院、三中心、肿瘤医院等医院扩建项目按计划实施。截至2014年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总数达到6.1万张。
今年,市第二儿童医院、医大总医院空港医院、环湖医院将陆续投入使用;天津医院二期改扩建、中医二附院迁址新建等项目将按期完成;人民医院三期、一中心医院新址、肿瘤医院二期、中心妇产科医院原址等改扩建项目也将于今年开工建设,将进一步增加本市的优质医疗资源供给。
天津医院二期改扩建工程:
急诊、急救中心顶层能停直升机
据了解,天津医院改扩建工程共计16万平方米,一期门诊、住院及医技楼建筑面积共14万平方米,已竣工并投入使用,正在建设中的二期工程为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急诊、急救中心。该院急诊、急救中心地上五层,地下二层。一层为急诊、抢救中心及CT、X光检查等,建筑面积2715平方米;二层为留观室、输液室等,建筑面积3065平方米;三层为ICU及正负压转换病房,建筑面积3065平方米;四层为10个急诊手术室,建筑面积2415平方米;五层为设备用房、手术室生活区。
地下两层为平战结合使用,地下一层面积为3015平方米,地下二层面积为5320平方米,平时地下一及地下二部分为停车场,战时为中心医院、人员专业队及装备专业队,人防区域建筑面积为6657平方米。战时的中心医院为本市首家具备了医院平时所具有的检查、手术、住院病房等一般性医疗功能,具备抢救的一般条件。
为了达到区域快速急救和突发事件应急急救的要求,该院在急诊急救楼的三层设立了“地震、气象、交通及120指挥中心”,在五层屋面设立了停机坪,且电梯直达屋顶,做到快速反应,缩短抢救患者的应急时间,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中心妇产科医院原址改扩建工程:
新增病床200张 日均门诊量可达1200人次
中心妇产科医院东院位于和平区营口道146号该院旧址,东至西开教堂、南至营口道、西北至独山路、西南至宝鸡东道、北至西开教堂。该项目包括门诊住院楼、妇科住院楼、实验楼、助孕中心、后勤服务楼、污水处理站等,总建筑面积为2800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1500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为13000平方米。
地上建筑包括门诊住院楼、生殖助孕中心等,合计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其中新建门诊住院楼位于医院的东南侧,主楼高约16米,为一栋主体4层、局部3层建筑,建筑面积10468平方米,主要功能包括产科门诊、住院、手术及超声中心用房。新建生殖助孕中心位于医院的西北侧,楼高13.59米,为一栋3层建筑,建筑面积4532平方米,主要功能包括助孕门诊、病房、医技用房、精子库和妇产科研究所等。门诊住院楼和生殖助孕中心2层和3层设置通道连廊。该项目建成后,该院将新增病床200张,预计平均日门诊量可达1200人次。
人民医院三期建设工程:
急救综合楼力争年底封顶
人民医院三期建设项目为该院“急救综合楼”工程,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之中。该工程总面积43200平方米,力争年底封顶。工程投入使用后,将进一步扩大人民医院急诊、儿科、内镜中心、放射治疗等等学科的规模。使得该院整体急诊急救接诊能力、急难危重症患者抢救水平进一步提升。
中医二附院迁址新建工程:
预计年底竣工 明年中旬开诊运行
中医二附院迁址新建项目现已完成主体封顶,进入内部精装阶段,预计今年年底竣工、2016年中旬开诊运行。该项目位于河北区增产道与红星路交口,占地106亩,总建筑面积15.9万平方米,床位设置1500张。整个新建工程将分为两期,一期工程包括医疗综合楼、中西医结合儿童病院、医疗保障系统等,其中新建的中西医结合儿童病院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将有效缓解本市儿童“看病难”问题;二期项目包括科研教学楼、康复中心、治未病中心等。新中医二附院建成后,将作为本市8个区域医疗中心和3个中医医疗中心之一,进一步加强本市北部地区的医疗力量,使卫生资源分布更加均衡,提供更加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切实缓解本市群众“看病难”问题。
惊喜2
新区全面推行公立医院改革
今年,本市将拓展深化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在总结泰心医院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突破口,在滨海新区整体推进改革试点工作。目前,滨海新区卫生局已经完成了该区13所公立医院经费补偿的基础性测算工作,拟定了改革实施方案。
作为本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全面实行以药品零差率销售为核心的综合配套改革。泰心医院改革主要围绕两方面内容,首先是取消药品加成,其次是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同步控制付费改革。随着取消15%的药品加成,医务人员的工资不再与开多少药挂钩,而是与工作的质量、技术难度、平均住院日、患者满意度等指标挂钩。该院上调了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高难度心脏手术等医疗服务价格,降低了核磁等大型检查价格,以技术难度为例,医生治疗技术难度越高的病,绩效等级就越高,奖金也就越多。
在实施医保付费总额控制方面,根据该院之前三年服务提供情况和实际医疗费用发生情况,考虑医疗成本上涨以及基金和医疗服务变动等情况,测算出该院未来门诊人次,医保自付比例、占全市医保总额比例等数据,最终确定该院全年的医保支付总额。通过总额控制,逐步建立以保证质量、控制成本、规范诊疗为核心的医疗服务评价与监管体系,控制过度医疗及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降低患者次均诊疗费用。
目前,泰心医院的综合改革试点取得初步成效。今年,本市将在滨海新区13家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全面启动综合配套改革,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理顺政府补偿渠道,健全绩效考核体系,落实医院自主经营管理责任,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性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同时,探索药品二次议价、医保总额包干、医师多点执业、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等举措。
惊喜3
建医疗联合体:提高基层医院资源利用率
医疗联合体:
1个三级医院+几个一级医院纵向合作
今年,本市将在全市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在和平区、河西区等区县建成10个医疗服务联合体,并试点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合理就医模式。同时,还将推动在区县中心医院建立医学检验中心、影像中心,进一步优化就诊流程,方便患者就医。
目前,很多三级医院都存在医疗资源紧缺与浪费共存的矛盾。因为规模大、设备齐、专家多、技术好,一方面患者不管什么病都愿意到三级医院看病,导致医院里人满为患,很多患者挂号难、看病难。作为一级医院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于近年来的政策扶持,不但药品价格实行零差率,医保报销比例也有很大优势。因此,今年本市将充分发挥三级医疗服务网络的作用,在发展三级医院品牌、技术优势,保持一级社区医院基层网底作用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地域、辐射范围,以三级综合医院为中心建立医疗服务联合体,优化医疗服务联合体内诊疗流程,发挥功能和作用。通过建立医疗服务联合体,提高基层医院的技术水平和资源利用率,同时也让三级医院回归疑难重症患者抢救治疗、专业队伍教学培训和学术研究上,提高优质医疗资源的利用率,让疑难重症患者在三级医院得到及时救治。
和平区医疗联合体试点:
总医院专家“坐堂”指导社区卫生中心
目前,医大总医院已与和平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与和平区区内的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建“医疗联合体”,并先期在和平区南营门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试点,逐步辐射至和平区其他医疗机构。
通过建立“医疗联合体”,医大总医院将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专家,开展坐诊、查房、带教等工作,指导家庭责任医生开展居民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也可到医大总医院进修,逐步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同时,和平区将依托医大总医院成立消毒供应中心、病理诊断中心、检验中心和影像中心,借助医大总医院技术和设备优势,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检查结果互认、医疗档案互信、远程会诊互通,在满足社区就诊患者检查、检验需要的同时,降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及设备成本。
“医疗联合体”还将在贯彻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基础上,搭建医大总医院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特殊药品“绿色通道”,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有的基本药物品种之外,根据患者需要提供治疗慢性病特殊药品送药至社区的便捷服务。另外,“医疗联合体”还将借助医大总医院全科医师培训基地等资源,建立三级医院与社区医务人员之间常态化技术交流与培训机制,为社区医生提供专业的继续教育支持;医大总医院专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进行健康讲座等方式,指导社区医生进行常见病诊疗、慢性病居家管理和健康干预等基础医疗服务。
据医大总医院院长张建宁介绍,此次建立“医疗联合体”是三级公立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纵向合作的尝试,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区域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益,逐步实现分级诊疗模式。今后“医疗联合体”还将不断拓展合作内容,使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即可预约医大总医院的专家号,实现预约就诊、分时段就诊,进一步方便居民就医。
河西区医疗联合体试点:
社区医院“绿色通道”直达三甲医院
目前,河西区卫生局与区内医大二院和天津医院两家三甲医院签约建立了区域卫生协作体,开通检查、化验等“绿色通道”,在方便患者的同时逐步实现合理分流。
河西康复医院(大营门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甲寺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友谊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区属医院已与两家三甲医院开展合作,来社区就诊的患者如果需要进行CT、核磁、肌电图、骨密度以及特殊部位的彩超、特殊的生化检查等,都可以通过“绿色通道”到三甲医院进行检查,然后再根据病情回到社区继续治疗,使社区医院百姓健康“守门人”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有力促进了患者“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合理流向。
惊喜4
京津冀协同发展:
任何一地“血荒”
可向其他两地调剂
今年,本市将进一步落实京津冀疾病防控、综合监督工作合作框架协议,实现重大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和卫生监督资源共享;建立区域间血液应急调剂和审批制度以及区域内血液质量控制和评价机制,统一标准、统一质量,保障用血安全;构建京津冀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区域联动新机制,深化流动人口“一盘棋”机制建设。
据了解,本市与京冀两地将建立区域内血液质量控制和评价机制,在无偿献血宣传与招募、献血志愿服务、采供血信息共享、血液质量管理、血液保障与省级调剂、科研与教学培训等6方面紧密合作,并建立区域间血液应急调剂和审批制度,有任何一地出现“血荒”可向其他两地进行调剂。不仅如此,本市还将与京冀两地通过联网共享献血信息,在三地范围内实现避免不够间隔献血和不合格献血者屏蔽;共享血液筛查信息,实现应急调剂血液的计算机直接识别,避免手工关联入库产生差错。通过进一步加强三地间献血志愿者相互交流,将逐步实现三地间互通的志愿者优先用血的照顾政策,逐步实现献血者、配偶及直系亲属血费异地报销、优先用血等互联互认,提高为献血者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扩大献血志愿者队伍。
今明两年,本市与京冀两地将进一步完善疾病防控一体化体系建设和协调管理工作机制,开展多领域的广泛合作。同时,本市还将与京冀两地协同应对跨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合开展突发事件紧急医疗卫生救援。三地中任一方接到涉及或有可能影响其他方的突发事件信息,或所涉突发事件情况紧急、需要请求合作方支援时,由双方联络员在第一时间将信息通报对方。
惊喜5
推动住院患者
无陪护和营养包餐
去年,市卫生计生委积极推进住院患者无陪护和营养包餐制,并在三中心医院、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天津医院全面实施。今年,本市将进一步推动住院患者无陪护和营养包餐工作,探索护理员持证上岗管理机制,加快三级医院营养科建设。2016年底,全市三级医院单体建筑或全院将全面开展住院患者无陪护和营养包餐工作,同时实现住院病区所有护理员持证上岗。
市卫生计生委正在通过举办护理员专业培训班,为全市医疗机构储备护理人员。今后本市医院要配备与规模相适应的医师、技师、护士和厨师等营养专业人员,统一聘用负责基础生活护理的护理员,逐步达到营养专业人员与床位比不低于1:200。在此基础上,市卫生计生委将进一步在全市三级医院重点推进该项工作,到2016年底实现全市三级医院单体建筑或全院全面开展,配备与医院规模相适应的医师、技师、护士和厨师等营养专业人员,并统一聘用负责基础生活护理的护理员,达到医院、医护、患者、家属四满意的效果。到2016年底,在全市范围内创建10所“住院患者无陪伴和营养包餐示范医院”,100个“无陪伴示范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