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京津冀卫生健康协同发展走深走实,促进卫生健康服务共建共享

发布日期: 2024-05-10 08:42
来源: 天津发布
5月9日上午,天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聚焦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发布会上,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王栩冬介绍了市卫生健康委推动京津冀卫生健康协同发展走深走实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所关心的问题。



王栩冬介绍:
推动京津冀卫生健康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是市委、市政府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市卫生健康委始终聚焦“一核两翼”和三地协同,深化卫生健康合作共建共享,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聚焦承接北京优质医疗资源“一核”辐射带动效能,京津同城化取得新成效。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医院项目一期(血液病医院团泊院区)已投入使用,床位1000张,建成亚洲单体最大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市环湖医院牵头创建了环湖—协和—同仁颅底外科中心,成功实施20余例超高难度及复杂颅底手术。依托市儿童医院组建中国罕见病联盟天津协作组,加强与北京协和医院合作,促进实现罕见病早诊早治。滨海新区政府与北京大学医学部深化合作共建市第五中心医院,使患者不出滨海新区就能享受国内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二是聚焦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翼”建设,提升健康服务能力取得新突破。与北京城市副中心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增强互动,“通武廊”三地卫生健康委签订协议,区域医疗卫生实现紧密合作。与雄安新区合作扎实推进,持续组织选派人才支持雄安新区建设,2023年以来,从天津33家优质医疗卫生机构选派83名专家进驻雄安新区安新县,开展门急诊诊疗3.7万人次,实施新技术17项,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提高雄安新区医疗卫生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水平。
三是聚焦实现“三地”卫生健康全领域协同,共建共享取得新成果。首先是重大合作项目成效显著。天津市肿瘤医院秦皇岛医院获批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并开工建设,加快推进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石家庄医院建设;我市一流专家团队已进驻两家医院,输出技术、人才、管理,为当地百姓提供更优质诊疗服务。其次是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不断提升。首届京津冀医疗质量控制管理会议在津召开,天津加入京津冀地区临床检验结果互认的医疗机构已达89家,互认项目50项;加入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共享医疗机构达73家,互认项目30项,有效避免重复检查,提供同质化服务。再次是京津冀医联体建设有序推进。天津重点推动31个京津冀医联体建设,组织牵头医院向成员单位派出专家开展临床带教,并安排当地医生进修或远程培训,实现双向转诊、远程会诊,共享优质医疗资源。最后是公共卫生协调联动,第八届京津冀卫生应急综合演练在津举办,较好提升跨区域、跨部门综合指挥和协调联动能力。
下一步,市卫生健康委将继续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更好地加强三地联动协作,增进民生福祉。
一是在唱好京津“双城记”中展现新作为。积极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争创国家医学中心,加快实施市疾控中心建设国家区域公共卫生中心项目,打造天津医疗卫生服务高地。同时,与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深入开展战略合作,提高医学考试标准化、规范化、同质化、信息化水平,强化引领示范。
二是在支持“两翼”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探索新举措。对接北京城市副中心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促进“通武廊”在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等领域深入合作,推动区域卫生健康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对接雄安新区需求,每年从天津卫生健康机构中选派不少于40名专业人才进驻新区安新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加强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市眼科医院和安新县医院等医联体建设,支持安新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三是在落实京津冀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中再谋新思路。在推进京津冀医疗、中医药、疾病预防控制、卫生应急与监督、科研人才、信息化等全领域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全力做好四项重点工作,即:做实协同工程,继续支持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医院二期、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石家庄医院、天津市肿瘤医院秦皇岛医院等重大医疗卫生项目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扩面惠民项目,实施扩大三地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共享范围等惠民项目,同质化增强医疗质量安全;创新联动模式,以北京、天津各区和河北各地市为单位,创新打造三地基层医疗卫生体系“1+1+1”协同发展平台,推动成立京津冀医养结合联盟,高品质助力三地居民老有所医;深耕医疗合作,以与沧州市政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落实落地为示范,探索与地级市医疗合作样板,引领卫生健康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热点问答↓


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医联体建设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流动”


新华社:我想问一下王栩冬主任,在推进京津冀医联体建设中,天津有哪些做法和成效?
王栩冬:京津冀医联体是指北京、天津、河北三地间的医疗机构通过整体托管、合作建院、专科共建、科室合作等模式以及专科联盟、远程医疗等形式开展的广泛合作。目的是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畅通双向转诊通道,促进三地间医疗机构资源共享、互惠合作、协同发展,让患者不出省、不出市就能看得上大专家、看得好病。
2023年开始,京津冀三地卫生健康委着力推进医联体建设,三地共同确定首批40个医联体,其中天津市牵头12个;目前,我们正在推进第二批医联体建设,其中天津市牵头19个。医联体建设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创新举措,让京津优质医疗资源“流动”起来,增强了三地医疗服务协同能力,为区域患者提供了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2023年至今,京津冀医联体牵头单位向成员单位派出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1335人次,临床带教2069人次;牵头医院帮助成员单位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1项,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帮助当地医院提高了诊疗水平。例如,今年年初,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王勇教授与邢台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团队联手,完成河北省首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后入路前列腺癌根治术;3月,该院泌尿外科权昌益教授与当地团队紧密合作,为一名复杂性肾肿瘤患者进行了高难度的机器人手术,成功为患者保住了肾脏;天津市肿瘤医院在秦皇岛当地医院首次开展 3D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等新技术。新技术的展开使百姓获益,也提升了当地医疗水平。
同时,根据我市医院专科技术能力强的特点,我们还积极探索以专科联盟形式丰富京津冀医联体建设模式。目前,我市18家西医类医院牵头与北京市、河北省112家医院组建了23个专科联盟;5家中医类医院牵头与北京市、河北省92家医院组建了24个专科联盟。
下一步,我委将加强与北京市、河北省卫生健康委沟通会商,以牵头医院为龙头,由点带面,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医联体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流动”,取长补短,提升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关键是让老百姓在家门口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三个重大项目助力京津冀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


中新社:我想问一下王栩冬主任,在加强京津冀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方面,具体有哪些医疗卫生合作项目让百姓受益?
王栩冬:京津冀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是三地协同发展非常重要的举措,标志性的重大项目有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医院、天津市肿瘤医院秦皇岛医院和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石家庄医院项目。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中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天津基地,其中在天津市静海区规划建设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医院,占地249亩,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规划床位1800张。一期项目(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团泊院区)已于2023年9月26日正式投入使用,二期项目也正在建设中。同时我委积极支持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牵头组建国家血液内科质控中心、争创国家血液病医学中心,并做好血液供应保障等支持工作,助力其打造国际一流的血液健康创新高地。
第二个项目是天津市肿瘤医院秦皇岛医院获批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设置床位1000张,已于今年4月开工建设,预计2025年底前竣工。目前,天津市肿瘤医院已派驻专家93人次到秦皇岛市第四医院开展临床诊疗、技术指导、教学培训等工作,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并协助申报2个市级医学重点学科和3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当地肿瘤医疗技术水平显著提高,收治患者大幅提升。数据来看,2023年秦皇岛市第四医院门急诊量同比增长49.79%;住院病人数同比增长31.34%;手术例数同比增长56.80%;省内异地住院患者增长67.17%,跨省异地住院患者增长72.96%。
第三个项目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石家庄医院设置床位1000张,已于2023年1月正式挂牌,计划2025年竣工。中医一附院派驻国家级一流专家团队50人赴石家庄市中医院,开展醒脑开窍针法、津沽脏腑推拿等新技术项目,开展医教研同质化管理,有效提升了针灸、康复、肿瘤、心病、肾病等专科疑难病例诊疗能力和水平。同时接收石家庄市中医院四批次80余人进修学习,真正形成了“小手拉大手,跟着巨人跑”的发展形势。2023年,石家庄市中医院业务总量持续增长,门急诊人次同比增长15.44%,出院患者同比增长21.38%。
下一步,市卫生健康委将发挥重大项目引领作用,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分享到:

上一篇: 2024年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津举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共同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
下一篇: 聚焦新质生产力 激活发展新动能——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
IE版本小于9,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