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日,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飞机颠簸,本市援刚果(布)第23批医疗队在埃塞俄比亚分为两队,一队前往首都布拉柴维尔中刚友好医院,另一队则前往黑角市卢旺基里医院。距离首都600多公里的黑角市是刚果(布)的经济重镇,同时也是一座非常重要的港口城市,其地位相当于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上海市。尽管地位如此重要,但是其经济发展状况相对其他国家的城市来说却显得十分落后,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比较低,医疗卫生及交通条件也不容乐观。
非洲气候炎热,缺水少电,疾病流行,生活物资贫乏,社会治安状况也不佳。队员们在这样的国度里生活学习工作,遇到的考验、挑战和困难可想而知。他们驻地门口是通往首都的由中国援建的一号公路,平时车流量相当大,极其喧嚣嘈杂,影响休息。更不巧的是医疗队驻地门口还是黑角市出租车的集散地,其吵闹程度可想而知。而驻地环境也让人不敢恭维,蚊子、蟑螂、蜥蜴是常客。第一次见到又肥又大的非洲大蟑螂,有的队员被吓得哇哇大叫着夺门而出。另外,他们还经常遭遇停水断电,刚来的第一个月就遇到了停水,现在每个队员的屋里都放有用于储水的桶,以备不时之需。
尽管如此,队员们的驻地却收拾得非常干净。平时有当地的园丁定期除草浇水保洁,他们也注意环境的维护。驻地里面还建有活动健身室,晚餐过后大家可以去打球健身。饮食也是相当不错的,在专业厨师的精心调配下,他们顿顿都可以吃上可口的饭菜。刚果(布)的蔬菜价格十分昂贵,比肉价还贵,但是黑角毗邻大西洋(600558,股吧),大龙虾螃蟹之类的海鲜比较便宜,赶上合适的价格,大伙还是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的。
黑角分队对口援助的卢旺基里医院是中国医疗队的老根据地,一直有着很好的人脉关系。他们到达医院后即受到医院领导们的热情接待,深深感受到中非之间的深厚友谊。一转眼,来到非洲三个多月了,队员们不仅克服了生活上的艰难与困苦,还积极学习语言,发扬救死扶伤的精神,创造条件开展各项医疗工作,展现了中国医生精湛的医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得到了当地医护人员的认可。
黑角市虽然经济发展尚可,但基础设施并不完善,有限的几条公路均比较狭窄,且路口没有红绿灯,而当地司机开车速度普遍较快,几乎每一辆飞跑的出租车都是伤痕累累,因而当地车祸外伤病患很多。医院由于缺少医务人员,外科并没有进一步分科,因此骨科和普通外科病房混在一起。外科主任KinBeiBe曾在欧洲进修学习过,所以他很有自我优越感。初入外科病房时可能语言交流障碍原因,KinBeiBe对队员们们的到来颇有些不屑。
骨科医生张玉忠是黑角分队的队长。入科后第二周,科里来了一位左侧股骨干粉碎骨折患者,择日进行手术。外科主任KinBeiBe请张玉忠一起挑选手术所需的内固定材料,根据骨折类型,张玉忠考虑应该使用带锁髓内钉,KinBeiBe回答没有,张玉忠无奈的说那就加压钢板吧。因为是粉碎骨折,骨折块大约长有10cm,所以需要较长钢板。此外,手术还要求骨折两端有固定螺钉4枚,但是准备半天,科内能够提供的最长钢板也就勉强可以两端各固定3枚螺钉,这样一来,固定距离较短,其牢固性可能就会下降,但是没办法,条件只能如此,只好因陋就简了。第二天手术过程中,非骨科专业出身的KinBeiBe在暴露骨折后发现骨折块为粉碎性,且纵向劈裂,无法按照原先设想的进行螺钉固定,且骨折块复位困难。此时的KinBeiBe束手无策了。而临床经验丰富的张玉忠提议可以用钢丝固定,KinBeiBe只好采纳。在KinBeiBe进钉固定的过程中遇到了麻烦,有3枚近端螺钉拧入2/3后就拧不动了,再拧螺钉内六方就滑了,固定钉不能进去也出不来了。这时尴尬的他们只好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请张玉忠帮忙。技术精湛的张玉忠沉着冷静,用自己娴熟的技术解决了这个难题,病人骨折块复位固定满意。看着这个漂亮的手术,KinBeiBe冲着张玉忠竖起大拇指连连说“Merci,Très bien(法语:谢谢,太好了)。”
在非洲工作的他们不仅要面对设施简陋、药品匮乏、生活清苦的窘境,还随时可能遇到生命危险。非洲是梅毒、艾滋等疾病的高发区,医生在为患者诊治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感染,尤其是外科,每一次手术都是在刀刃上进行的。尽管如此,他们没有一个人退缩不前,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充当着天使的角色——中非友谊的使者。
队员们说,尽管在非洲的工作困难重重,但让人欣慰的是,他们并非孤军作战,在远离祖国万里的非洲,还有许多和他们同样有着黄皮肤的好兄弟们,像驻地旁边就有中国援非技术组,使他们的异域生活多了许多温暖的亲情。虽然来非才三个多月,等待他们的困难可能还有很多,但是有日益强大的祖国做后盾,他们有信心战胜未来的种种艰难困苦,圆满完成自己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