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预防为主” 发挥“天津模式”优势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效显著

发布日期: 2022-08-24 17:51
来源: 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8月24日,天津市卫生健康委举行“卫生健康这十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效”专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与成效。



主持人

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宣传处处长 孟欣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天津市卫生健康委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今天发布会是“卫生健康这十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效”专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二场。主题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与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坚持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突出位置。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提出坚持“预防为主”,多举措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近年来,“健康天津”建设深入开展,我市重大疾病防控工作水平和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不断提升。
今天的发布会我们邀请到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韩金艳;委疾控处处长杨光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江国虹、张颖、为大家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疾控工作的进展与成效,并回答媒体记者提问。
首先,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市疾控中心主任韩金艳介绍这十年来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整体情况。


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市疾控中心主任 韩金艳


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

大家好。按照今天新闻发布会安排,我代表市卫生健康委就党的十八大以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与成效进行介绍。
疾病预防控制事关人民生命健康,事关公共卫生安全,是维护经济社会稳定、推动健康中国、健康天津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卫生健康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党政领导推动、专家技术策划、机构组织实施、社会人群参与的疾病预防控制天津模式优势,坚决贯彻落实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强化预防为主,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疾控体系机制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完善管理体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不断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制、体系建设,市、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结构、实验室检测能力等均取得明显提升,覆盖城乡、功能明确、运转高效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断完善。特别是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在全国创新建立平急结合双重管理模式,实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筹调度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资源模式;完善职能设置,赋予市、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权;整合综合监督所承担的有关疾病预防控制执法职责,成立疾病预防控制执法支队;强化医防协同,我市126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建立公共卫生处(科)室,将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工作纳入我市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和三级医院等级评审体系。
二是加强人才储备,强化疾控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常住人口万分之1.75的比例要求,核定全市疾控机构编制总量,市、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有编制3005名,已达到常住人口万分之2.18的比例。建立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才培养梯队,为我市疾控机构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硕士及以上人员比例由2013年底的30.2%提高至2021年底的53.9%
三是加强基础建设,强化实验室检测能力。市、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均建有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和规范的基因扩增(PCR)实验室,16个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入国家致病菌识别网,覆盖率达100%,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起到了 “一锤定音的关键作用。
四是推动智慧疾控,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优化完善天津市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免疫规划信息化服务全覆盖和疾控体系疫苗信息全流程追溯管理。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传染病网络直报单位虚拟专网全覆盖和国家直报信息系统数字认证工作;建立天津市传染病信息系统,填补我市统筹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疾控信息系统的空白,首次实现疾控信息上云的突破,构建筑牢严密的传染病监测网络。
二、重点传染病防控再创新成绩
一是发挥疾控专业优势,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在市防控指挥部统一领导下,市、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全面落实疫情研判、流调溯源、病原检测、消杀处置等核心工作。发挥三公(工)联动作用,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快速查清感染者轨迹,精准判定并推转落控密切接触者等涉疫人员,充分判定风险人群,分类分级实施管控。目前,我市建成市级三公流调队伍500余人,市卫生健康委、市教委联合筹备临时流调储备队伍1000人,全市建设区级流行病学综合调查处置队伍近6000人。
二是坚持底线思维,持续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甲乙类传染病及3种重大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持续保持全国较低行列。构建完善的艾滋病监测体系,全市HIV抗体检测人次数年均增长8.37%。据估算,我市2011-2021年共减少艾滋病新发感染病例3379例,减少死亡557例,避免社会经济损失高达74亿元。全面实施结核病分级诊疗和综合防治服务模式,我市连续多年处于全国结核病疫情最低的省份之列。甲型肝炎连续10年、急性乙型肝炎连续6年、戊型肝炎连续9年发病率低于1/10万,近10年来我市无甲、戊肝疫情突发事件,急性乙肝发病率达到发达国家控制效果。
三、免疫屏障构筑夯实新保障
一是坚持精细化管理,免疫预防成效显著持续推进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细化规范7类门诊创建运转,使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在全国率先完成非免疫规划疫苗集中采购管理体系建设,实施疫苗冷链集中配送,确保疫苗采购和接种安全。2017年,率先实施水痘疫苗纳入免疫规划,适龄儿童水痘疫苗接种率提升至95%以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儿童预防接种门诊总面积增加30%,专职人员增加46%,接种门诊规范化达标、信息化覆盖率均达到100%,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全市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大幅下降,近30年保持无脊灰状态,未出现本土白喉病例,麻疹发病党的十八大以来下降了95%以上,免疫规划工作成效显著、影响广泛。
二是坚持系统性推进,构筑新冠全人群免疫屏障。在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持续推进冷链从业人员、18-59岁重点人群、3-17岁幼儿学生、60岁以上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万名医务人员进社区、进家庭、进医院工作,组织基层医疗机构和二、三级医疗机构近万名医务人员,深入街道社区,走进市民家中,主动提供入户鉴诊、敲门告知、上门宣教、接种后随访等服务。截至818日,全市已累计接种新冠疫苗3322万剂次,全人群首针接种率达96.3%,全程接种率达94.6%,构建起高质量免疫屏障,接种水平始终位居全国前列,有效助力我市疫情防控工作。
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取得新进展
一是网络健全,慢性病综合监测水平不断加强。死因监测工作全国领先,全市粗死亡率报告率连年超过650/10万,达到国际金标准,获得全国死因登记报告质量控制奖、组织管理奖和数据分析利用奖。全市慢性非传染病发病监测推广HIS直报成绩显著,天津市肿瘤登记数据连续5年通过国家质量评价体系考核,连续6年获得全国肿瘤登记工作优秀奖、进步奖和杰出贡献奖等奖项。
二是多措并举,慢性病综合防控措施更加完备。我市国家级慢病示范区覆盖率达56%,市级慢性病示范区实现全覆盖。深入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先后获得全国银奖和一等奖。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天津市控制吸烟条例》。先后将大肠癌筛查、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心脑血管疾病筛查等慢性病防治项目纳入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将受益人群覆盖到全市,如大肠癌筛查项目,至今已完成筛查689万人次,有效提高了全市大肠癌的早期发现率,已成为全球开展的最大人群数量的大肠癌筛查工作。试点启动常见恶性肿瘤早诊早治、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干预、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筛查干预、慢阻肺筛查项目等慢性病防治项目,进一步探索我市慢性病综合防控适宜技术。
三是健康至上,居民健康状况水平持续提升。2012年相比,2021年我市户籍居民慢性病过早死亡概率下降18.14%;急性心梗标化死亡率下降69.11%;脑卒中标化死亡率下降18.77%;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标化死亡率下降57.84%2021年天津居民期望寿命达到82.03岁,较2012年升高0.84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五、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工作再上新高度
一是以需求为导向,健全精神卫生服务网络。加强我市精神卫生服务资源建设,推进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精神科建设,提升精神卫生诊疗资源可及性。我市共有73家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较2015年(39家)提高87%,共有精神科医生818人(每10万人口精神科医生数达5.90名),较2015年(539人)提高52%。夯实基层精神卫生服务网络,全市共有16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精神科门诊或精神科特色的全科门诊。
二是以服务为根本,强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健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综合管理机制,为患者提供登记建档、随访服务、健教体检、专业指导、免费复诊等服务。截至7月底,我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93%,规律服药率达89%,较2015年分别提高了58%32%。做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工作,实施患者住院减免、患者门诊治疗免费服药等惠民措施,减轻患者诊疗负担。
三是以联动为机制,启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2019年,在全国率先以直辖市整体名义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整合协调各部门和社会力量,铺设一张覆盖城乡社区居民、在校学生、单位职工、特殊人群等不同群体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打造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建成心理健康体验中心8家,设立心灵驿站247家,累计提供心理健康服务3.5万人次。持续推进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稳步提升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2021年我市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达19%,较2019年(12%)提高了58%
四是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做好开展常见精神障碍防治。组织实施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项目,建立健全老年痴呆防治服务网络,并将老年痴呆、抑郁评估筛查工作纳入老年人健康查体项目。累计开展宣教活动502场、发放宣教材料28.9万份,对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抑郁症筛查和认知功能筛查140余万人次。
六、地方病、环境卫生和学校卫生工作收获新成果
一是不断推进地方病防控工作。推动我市出台《十三五天津市地方病防治规划》《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方案》,将儿童氟斑牙健康干预纳入市政府民心工程。截至2021年底,水源性高碘地区和高碘病区所辖村已全部完成改水。儿童氟斑牙患病率逐步下降,2021年患病率较2015年下降6.77%
二是不断完善环境卫生监测体系全市共设置832个饮水监测点,实现监测点位街镇覆盖率和集中式供水厂覆盖率双100%;农村环境卫生监测已覆盖全部十个涉农区200个监测点;空气污染扩大到7个监测点,公共场所监测范围已覆盖全市16个区,全面掌握我市居民饮用水卫生、农村环境卫生、空气污染和室内小环境等总体状况及变化规律,分析研究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为制定防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不断强化学校卫生工作。组织实施《天津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学校卫生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推进全市疾控机构学校卫生科室建设,开展我市儿童青少年近视调查、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工作,2021年监测范围覆盖全市16个区96所学校和57所幼儿园,学生监测数量由2018年的3.6万人扩大到2021年的4.8万人。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以健康中国、健康天津行动为纲领,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进一步健全“党政领导推动、专家技术策划、机构组织实施、社会人群参与”的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统筹疫情防控和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落实四方责任,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地见效,开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新征程,为守护津门百姓身心健康做出积极贡献!
谢谢大家!


主持人

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宣传处处长 孟欣

感谢韩金艳主任的详细介绍,下面,请记者朋友举手提问,提问前请您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天津日报 记者

近年来,我市甲乙类传染病及3种重大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持续保持全国较低行列,请问,在近十年中,我市在传染病防控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

天津市卫生健康委疾控处处长 杨光明


谢谢你的提问。自2012年以来,我市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整体呈现平稳下降趋势。2021年,我市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410.57/10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列全国第16位。报告死亡率0.39/10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列全国第27位。
十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传染病防控工作作为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大事来抓,坚持政府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了以接种疫苗主动预防、优化措施阻断传播、强化监测及时处置、规范治疗加强管理的综合防控策略,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政府印发天津市遏制艾滋病、遏制结核病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多部门联合出台2019—2022年遏制艾滋病传播六大工程防治规划、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2018—2020年)、消除丙型肝炎公共卫生危害行动实施方案(2021—2030年)等政策文件,明确重点任务和工作目标,为传染病防控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健全服务体系。十年来,我市构建了完善的重大传染病监测体系,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由20家上升至55家,艾滋病确证实验室从2个上升至目前的16个。健全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及非定点的综合医疗机构在内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四位一体的综合防治服务模式,建立保障和激励机制,逐步实现结核病促、防、诊、控、治、康的有效配合和无缝衔接。确认14家丙肝抗病毒治疗定点医疗机构,覆盖全市做好丙肝相关检测、诊断报告和治疗随访等工作。
三是聚焦重点人群。针对易感染艾滋病危险行为人群、青年学生、流动人口、老年人群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和覆盖全市的预防干预工作,2011年至2021年,累计干预85万余人次,检测约14万人次,累计发现病例3千余人。开展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密切接触者等社区重点人群主动筛查及学校、耐药等特殊人群的筛查干预工作。在全国率先推动实施免费为乙肝密接者接种疫苗的成人免疫策略,目前我市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持续控制在1%以下,159岁普通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步入2%以下,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低流行区标准。
四是做好疫情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市各级疾控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市防控指挥部指示要求,第一时间集结队伍奔赴现场开展疫情处置,快速做好疫情处置、科学研判疫情形势、精准开展流调溯源、严防疫情扩散外溢。广大疾控工作者始终奔波在第一线、奋战在最前沿,基本在一个潜伏期内有效控制了疫情,全力守护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津云 记者

众所周知,预防接种工作是预防控制乃至消除传染病最经济、安全和有效手段,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成效最显著、影响最广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具体到我市,党的十八大以来预防接种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对群众有哪些影响?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张颖


总体来说我市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预防接种工作惠及民生、成绩斐然。具体体现在一直保持着高水平的覆盖率。全市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水平始终保持在95%以上,疫苗针对的相关传染病有了大幅度的下降。经测算,每年因接种疫苗减少疫苗相关传染病的发病、死亡和残疾人数达到了20余万人,直接节省医疗费用超过了10亿元。那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这四项工作。
首先,就是持续加强预防接种的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不断夯实免疫规划的基础性工作,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预防接种门诊的建设。我们提出了天津的一个特色,就是分类建设、分类管理。目前全市预防接种门诊一共是分成七大类,建成儿童预防接种门诊285家,动物致伤处置门诊95家,产科预防接种门诊78家。近两年,我们又根据群众的需求,建成了两家集健康咨询、预防接种、检测筛查、还有规范治疗为一体的“HPV一体化”门诊,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同时上述这七大类门诊,全部都实现了信息化、数字化、规范化、人性化的建设,为群众提供更加舒适、更加安全服务场所。
二是,加强了预防接种门诊的相关管理。在这方面天津有几个全国的率先,第一是率先建立“将免疫规划项目单列、经费独立管理、疾控机构考核、财政直接拨付”的管理模式,第二个率先是率先实现疫苗冷链物流点对点直接配送,而且整个冷链全流程都有数字化、信息化监测。第三是率先实现与国家疫苗追溯协同平台的互联互通,第四是我们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三家预防接种操作规范化培训基地,全面规范我市预防接种工作,提升行业服务质量和积极性,打造让群众满意的预防接种服务。第五是率先将水痘疫苗纳入免疫规划,这样天津就实现了12苗预防13种疾病。通过更多的疫苗纳入免疫规划,使得更多的儿童获益。
同时,科学规范推动非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出台了接种指南、接种方案和接种指导性意见,还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制定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计划,使家长更便于选择不同种类的疫苗,为孩子实施个性化的预防接种,满足了群众的需求。
最后,持续加强预防接种工作宣传和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工作需要全社会的支持,我市每年结合“4.25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7.28世界肝炎日”“9.28世界狂犬病日”等活动,全面普及预防接种知识,利用新媒体传播方式,丰富健康促进形式,使专业知识更加贴近群众,使全社会都参与到预防接种工作里来,积极构建全民免疫预防疾病的现代化健康生活方式。


海河传媒中心广播新闻中心 记者

发布的数据显示,十年来我市心脏病、脑卒中等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都呈现较大幅度的下降,请问围绕这些慢性病非传染性疾病我们都开展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江国虹


感谢您的提问。非传染性疾病是影响天津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我市每年因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占居民全部死亡的比例接近90%。十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普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等重要指示和方针的指引下,我们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多措并举开展非传染性疾病综合干预。首先,大力开展天津市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国家级示范区从2012年的1个增加到2021年的9个,市级示范区从2个增加到16个。我们的监测结果显示,特别是国家级示范区居民的人均期望寿命显著高于非示范区。其次,大力普及健康生活。2018年,天津市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在全国率先成为“民心工程”。传播途径更丰富,覆盖范围由100万人/年增加到约500万人/年,健康单位数量由2012年的27家增加到2021年的3647家,创建类型从2012年的5类发展到2021年的12类,遍布全市16区。健康主题公园面积由创建之初的13.22万平方米增长到2021年的1050万平方米,增长了80倍。健康步道长度由创建之初的1600米增长到2021年的79206米,增长了50倍。第三,控烟工作效果明显。2012531日颁布实施《天津市控制吸烟条例》,成为我国第一个出台最接近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要求的直辖市。公共场所吸烟现象明显下降,因吸烟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也显著下降。最后,营养宣传和干预广泛开展。坚持开展营养科普宣传,从2019年至2022年,全市共举办相关活动3391场,受益人数达301.2万人次。组织制定《中小学学生餐营养指南》地方标准,得到广大学生、家长和教育部门的广泛关注。
二是不断完善监测体系,为健康天津建设保驾护航。监测是疾病预防控制的基础,数据信息为制定健康政策、开展全民健康促进等提供科学依据。十年来,我市不断完善监测体系,提高监测质量,增加监测指标,监测信息量与日俱增汇集成为大数据,数字疾控为健康天津保驾护航。2012-2021年,每年收集的全市居民全死因监测字段信息量从381万增加到567万,心脏病急性事件信息量从21万增加到50万,脑血管病急性事件信息量从175万到274万,肿瘤登记信息量从283万增加到416万,糖尿病新发病例信息量从52万增长到117万,伤害监测信息量从802万增长到1128万。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政策转化,10年间共编写《天津市居民健康状况报告》《天津市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报告》《天津市肿瘤登记年报》《天津市心脑血管流行趋势报告》《天津市成人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综合报告》《天津市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分析报告》《天津市控制吸烟工作报告》等专业报告60余册,每年达100万字,广泛用于政策制定与评估、健康干预和科学研究工作。


主持人

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宣传处处长 孟欣

谢谢几位嘉宾,今天发布会几位嘉宾为我们介绍了我市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接下来我委还会继续围绕“卫生健康这十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效”举办系列新闻发布会,欢迎大家继续关注。

今天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分享到:

上一篇: 暑期尾声迎来进返津高峰!市疫情防控指挥部郑重提示
下一篇: 全国疫情高中低风险地区一览(2022年8月24日)
IE版本小于9,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