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始建于1954年,是天津市历史最悠久、建设规模最大的中医医疗机构,是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单位、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输出医院、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首批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综合培养基地、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及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是全国首批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
儿科作为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全国中医儿科专科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十一五”重点专科、“十二五”重点专科及儿科协作组组长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童肺炎协同创新共同体主席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疑难病(儿科疾病)会诊中心、三个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李少川、陈宝义、马融)、四个天津市名中医工作室(邱世源、马融、李新民、胡思源)、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儿科中药临床研究技术平台建设单位、天津市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天津市卫生系统重点发展学科、天津市重点中医专科、天津市中医重点学科、天津市卫生局中医药儿科脑病重点研究室等。
目前,儿科共有医护人员85名,其中高级职称专家26名,博士及硕士生导师21名。科室设有病床60张,涵盖小儿肺系疾病、脾系疾病、心系疾病、肾系疾病、脑系疾病,以及儿童康复、生长发育、内分泌、血液等多个亚专业。2024年,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急诊诊疗总人次数近30万人次,出院患儿2400余人次。医院始终致力于将传统中医药优势与现代儿科医学紧密结合,为儿童及青少年提供全方位、全周期、高品质的医疗保健服务,在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疑难杂症的诊治方面形成了鲜明的中西医结合特色。
儿童友好医院建设情况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秉持“仁心仁术,传承创新”的院训,将“儿童友好”理念贯穿于医疗服务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和整体观念的优势,构建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彰显中医特色的儿童友好医院新模式。
(一)打造“本草乐园”,实现就医空间友好
医院深知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巨大影响,为此,医院将儿科门诊及病区整体打造为“本草乐园”主题空间,旨在化解儿童对医院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儿科“本草乐园”主题候诊区
环境童趣化设计:摒弃传统医院冰冷的白色调,采用柔和、温暖的马卡龙色系。墙壁上绘制了“绿色山丘”、“动物动画宝宝”、“绿色园林”等自然景象,并配有浅显易懂的科普小故事以及中医小知识,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中医药文化。
功能分区人性化:设立独立的非感染区域(儿童康复区、小儿推拿治疗区、沙盘疗法区),有效做到专区专用,避免交互感染与影响。开辟“童趣互动角”,配备安全环保的积木、绘本和益智玩具。输液室天花板安装了星空投影灯,播放舒缓的动画片,分散患儿注意力,医院称之为“蓝天白云下的守护”。同时,高标准建设“母婴关爱室”,设施齐全,私密温馨。
特色小儿推拿治疗室场景
感官体验舒适化:在空间设计中,所有家具均采用圆角设计,地面铺设防滑地胶。诊区内播放轻柔的古典音乐或自然之声,并根据季节变化,使用艾叶、藿香等中草药进行熏蒸或放置香囊,不仅能净化空气、预防疾病,其独特的清香也能安抚情绪。
(二)创新服务模式,实现健康服务友好
医院以儿童为中心,重塑服务流程,将中医药特色疗法作为友好服务的核心竞争力。
推广“无痛/微痛”中医特色疗法:针对儿童惧怕打针吃药的特点,医院大力推广非药物疗法。设立专门的小儿推拿中心,由资深治疗师为患儿提供服务,治疗感冒、咳嗽、鼻炎、厌食、积滞、遗尿、抽动症等常见病。同时,广泛应用耳穴压豆、中药敷贴、穴位注射、中药熏洗等绿色疗法,显著减少了抗生素使用和有创操作,真正做到“良医不废针、良药不嫌苦”的现代演绎。
优化“良药可口”体验:联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以及制剂中心,在传统中草药饮片的基础上,增加一味天然调味剂,院内制剂也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口感改良等,极大地提高了患儿服药的依从性。
实施“游戏化”诊疗流程:护士们化身为“健康守护天使”,将听诊器比作“听悄悄话的电话”,将压舌板说成“看看喉咙里小火车”的工具。在治疗前,通过玩偶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与孩子沟通,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解释步骤,有效获得配合,减轻了诊疗过程中的心理创伤。
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整合挂号、收费、取药、化验等流程,在儿科诊区设立综合服务台,实现“最多跑一次”,大大缩短了家长和患儿的等待时间。
(三)健全保障体系,实现工作机制友好
儿童友好医院的建设离不开科学、长效的工作机制。
强化组织领导:医院成立了由院领导挂帅、医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与儿科负责人共同组成的“儿童友好医院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统筹规划、协调解决建设中的问题,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建立全员培训机制:医院将儿童友好理念纳入全院职工的岗前及在职培训体系。定期邀请儿童心理专家、沟通专家来院授课,内容涵盖儿童发展心理学、医患沟通技巧、儿童急救知识等,并进行情景模拟考核,确保护理、医技、后勤等所有岗位人员都能提供友好的服务。
构建双向反馈系统:医院创新设立了“儿童观察员”制度,定期邀请康复患儿及家长返院,从儿童的视角对医院环境、服务流程提出建议。同时,通过线上问卷、意见箱、家长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建立常态化反馈渠道,对收集的意见建议建立台账,逐一落实改进。
(四)拓展服务外延,实现社会支持友好
医院积极链接社会资源,将儿童友好的关爱从院内延伸到社会。
组建志愿服务团队:发起成立了“爱心妈妈”和“暖心哥哥姐姐”(医学生)志愿者团队,在病房为住院患儿提供故事伴读、游戏互动和心理辅导服务,缓解他们的孤独和焦虑,也为患儿家长提供了喘息的机会。
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利用寒暑假,定期举办“小小中医师”职业体验营,让孩子们穿上白大褂,亲手辨识中草药、体验推拿手法、制作香囊,在寓教于乐中传播中医药文化,消除对医疗的恐惧。
“小小中医师”职业体验活动
深化家校医联动:组织儿科专家团队走进社区和学校,开展“春季防流感”、“秋季防腹泻”等主题的中医药健康讲座,教授家长实用的儿童保健推拿手法,构建起家庭-学校-医院三位一体的儿童健康防护网。
下一步计划
未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将继续深化儿童友好医院的内涵建设。一是计划引入VR/AR技术,开发沉浸式医疗游戏,用于术前安抚和康复训练,进一步升级“游戏化”诊疗体验。二是将打造“智慧儿科”服务平台,实现线上预约、智能导诊、报告查询、用药提醒及在线健康咨询等功能,为患儿家庭提供更加便捷、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三是系统总结“中医药特色儿童友好服务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方案,为全国中医医院的儿童友好建设贡献“天中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