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8日是第13个“世界狂犬病日”。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在我国属于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狂犬病全球分布很广,每年造成全球至少4.6万人死亡。因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狂犬病是目前已知病死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一旦发病,几乎100%死亡。但是,通过在动物致伤后进行及时正确的伤口处理和正规、有效地免疫接种,能够最大程度的预防狂犬病的发生。
狂犬病曾在天津市绝迹13年,但随着饲养宠物和流浪动物数量的增加,2005年该病在我市卷土重来,每年均有病例发生,并全部死亡。每年的6-9月为狂犬病高发季节,病例以农村地区青壮年男性为主,主要与接触犬只机会更多有关,且绝大多数病例未接受正规的狂犬病暴露后处置。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市狂犬病发病数正逐步减少,近10年我市年平均发病数在5例左右,2018年以来已无狂犬病病例报告。
近几年,我市高度重视狂犬病防治和预防接种工作,持续推进天津市规范化动物致伤处置门诊建设,多举措保障患者健康权益,探索狂犬病防治服务管理新模式,不断提升门诊处置水平和科普宣传力度。截至目前,全市16个区共规范开设89家动物致伤处置门诊,其中甲级门诊22家、乙级门诊67家。2018年天津市动物致伤处置门诊信息系统正式启用,运行一年来有效提高了信息转换效率和门诊管理的规范性。2019年,我市加大了对动物致伤处置门诊的常规督导管理,强化问题导向,扎实推进工作,提升了全市动物致伤处置工作的质量和水平。9月27日上午,天津市动物致伤处置门诊规范化建设工作推动会暨2019年世界狂犬病日主题宣传活动在市疾控中心成功举办,会议就天津市规范化动物致伤处置门诊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及整改情况进行了通报,并邀请动物致伤处置门诊的临床专家以及疾控机构的专业管理人员就工作和管理经验做了培训和分享。此次会议旨在强化动物致伤处置门诊的规范化、信息化建设管理,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安全的动物致伤处置服务。
狂犬病的防治,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市疾控中心专家在此提示广大市民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定期为宠物犬、猫接种兽用狂犬疫苗,文明饲养;
二是人与宠物犬都要避免被流浪犬、猫或野生动物咬伤;
三是不要接触、收养来历不明的流浪犬、猫等动物;
四是家长应教育并照管好儿童,不要因好奇而激惹犬、猫等动物以免被抓伤或咬伤;
五是一旦发生被犬、猫等动物咬伤、抓伤或黏膜被舔等情况,尽快到附近的动物致伤处置门诊就诊,接受科学、正规的医疗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