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入汛以来,市卫生计生委(市爱卫办)早部署、早准备,认真做好汛期传染病防控和病媒生物防治工作。7月20日,我市发生今年首次强降雨并出现大范围积水后,市卫生计生委(市爱卫办)高度重视,立即组织、要求各区县和有关单位全面加强传染病疫情防控和加强病媒生物防治、孳生地清理工作,严防积水后暴发疫情,切实维护群众健康和社会经济正常秩序。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及时部署防控工作。7月20日强降雨发生后,市卫生计生委党委第一时间要求各单位要坚守岗位,保障正常医疗秩序,认真做好雨后传染病疫情防控等工作。7月21日印发《关于做好天津市2016年汛期和夏秋季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7月22日召开加强汛期与夏秋季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重点部署强降雨及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后传染病疫情防控和爱国卫生工作任务,防止传染病暴发流行。
二是严密监测疫情,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各级疾控机构开展以霍乱为重点的肠道传染病监测,特别加强病例报告管理、社区腹泻病监测、危险因素监测、环境、饮用水和食品卫生监测等,及时开展风险评估和疫情研判。全市启动加强媒介及媒介病原携带监测工作。举办汛期及洪涝灾害后传染病防控专项培训会,开展汛期防疫消毒卫生指导工作。
三是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病媒生物防治。7月21日对各区县爱卫办部署雨后高温病媒生物防治工作,督促有关部门清除各类垃圾、污水、人畜粪便及卫生死角,做好病媒生物孳生地和栖息地的治理,防止继发病媒生物性传染疫情的发生。继续深入开展夏秋季爱国卫生运动。组织开展全市病媒生物防治工作专项检查。推动落实病媒生物防治示范区工作。
四是坚持应急值守,切实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做好应对洪涝灾害及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处置所需人员、车辆、物资等各项准备和储备工作,筹划建立病媒生物应急物资储备。完善相关预案和工作方案,密切关注气象预警信息,及时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落实24小时领导在岗值班制度,确保通讯畅通。
五是普及防病知识,提高广大群众防病意识。利用官方网站、“天津健康”官方微博、“天津健康教育”、各大医疗机构微信公众号以及《健康周报》等宣传平台针对雷雨天气出行常识、洪涝灾害易发的肠道传染病、皮肤病、外伤、意外伤害等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安排专家接受天津日报、今晚报、城市快报、渤海早报等主流媒体采访,提示市民注意食品及饮用水卫生。
二、下一步工作
一是强化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发挥各级重点疾病预防控制和免疫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和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作用,加强部门沟通协作,落实联动应急处置措施,防止传染病暴发流行。
二是加强疫情监测和科学防控。密切跟踪国内外、周边省市疫情及舆情动态,对媒介传染病输入风险进行评估,及时提出预警和防控措施建议。提高监测系统敏感性,强化汛期重点传染病监测,提高聚集性病例发现报告和实验室检测能力。及早发现疫情苗头,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完善防控措施。
三是提升病例综合规范救治能力。加大医务人员,特别是基层医务人员传染病诊疗规范等业务技能培训,提高传染病诊断和救治水平。严格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特别是加强肠道门诊规范管理,蚊媒传染病防蚊隔离治疗,手足口病重点地区的救治支持工作。
四是持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继续加强媒介生物密度与带菌、带毒监测,科学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降低病媒生物性传染病传播风险。将城乡环境整洁行动、病媒生物性传染病防控与汛期卫生防疫紧密结合,广泛动员参与,重点加大对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整治力度,改变部分地区脏乱差的现象。
五是进一步做好健康宣传教育。结合当前形势,特别针对雨季传染病防治、食品安全、环境卫生、饮用水卫生和个人卫生知识内容,明确宣传重点,确定核心宣传信息,全面开展健教宣传,提高群众的卫生防病能力。加强舆情监测和风险沟通,及时回应社会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