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往常一样,援刚果(布)第22批医疗队的队员们匆匆吃过早饭,换上配有国旗图案的工作服,精神饱满地乘车从驻地赶往中刚友好医院。这所医院由我国援建,2013年4月,习近平主席和刚果共和国总统萨苏共同为该院剪彩,并定名为中刚友好医院。来自天津的医疗队员将在这里开始医疗援助工作。
队员们已经了解到医院虽然还没有正式交接,但是当地缺医少药,就诊极其困难,当地政府和百姓希望中国医生尽快投入工作,这些信息表明医疗援助工作任重道远。医疗队的专家们不约而同地表示,“我们不能等,要尽快协助医院和科室开展工作。”所以大家每天都乘车到新医院熟悉环境、了解需求。妇产科主任张榑今天想了解一下妇产科手术室的准备情况,包括病人的接送、手术室的环境、洗刷手的要求、无菌衣的更换、手术器械的分类、意外情况的抢救等。她通过翻译认认真真地询问当地的埃玛医生,反反复复地核实查对,并逐项逐条地记录下来,以免由于疏漏和准备工作不充分而导致意外发生。她孜孜以求的敬业精神使得埃玛医生不时竖起大拇指。
转眼已到中午,张榑主任和埃玛医生寒暄话别,这时得知有一位产妇即将临盆。医生的职业素养和高度的责任感促使张主任停下了离开的脚步,转身走入产房。这是一位初产妇,只有18岁,对于宝宝的降生她显得很紧张。产房中有3位助产士正在忙碌着,经验丰富的张主任已经从助产士的眼神中读出了焦虑,原来是高危产妇!张主任决定留下来监护接生。她通过翻译一边安慰产妇,一边做好紧急处理准备。中国医生鼓励关爱的眼神和坚定的守护,给了产妇信心和力量。小宝宝终于平安降生了,一个健康可爱的女婴,那响亮的啼哭让张主任和在场的医护人员放下心来。由于分娩过程困难,造成产妇产道撕裂,出血很多。张主任决定亲自为其实施裂伤缝合术,并迅速安排助产士准备器械和用品。
缝合包和手套终于拿来了,张榑主任却发现根本不是缝合粘膜用的小圆针,也没有针持,手套的大小也不合适,她认为产妇的情况,不能再等了,要赶紧实施手术。由于没有麻药,产妇非常痛苦,不时大声呻吟和不受控制的挣扎。尽管手套非常不合手,要冒着被大号圆针戳伤的危险,在满是鲜血的创面条件下,张主任凭借自己从事妇产科三十余年的丰富经验,仍然以娴熟的手法和严谨的操作为产妇缝合。她用手探测伤口深度以确定是否有内部损伤。紧张的缝合工作让她的额头上沁出了汗珠,白大衣上也沾染了鲜血。手术完成了,疲惫的产妇强睁开眼睛,表示了对中国医生的敬仰和感谢。助产士为了感谢张榑主任,特意请她同新妈妈和宝宝留影,记录下这动人的一幕。
医者妙手仁心,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难。通过这次手术,张榑主任发现妇产科手术室中需要完善的工作内容很多。作为一名援外专家,她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
很重。她希望将中刚友好医院的的妇产科规范成一流的妇产科,愿为刚果(布)的女性们享有更完善的医疗救治条件而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援刚果(布)第22批医疗队 黄希如 孙红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