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工作动态

提升服务能力 惠及百姓健康

发布日期: 2012-09-18 00:00
来源: 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上周,2012年全市卫生工作推动会在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召开。会上,市卫生局深入总结了本市卫生系统上半年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并对今后的工作进行部署,号召广大卫生系统工作人员凝心聚力、稳抓实干,努力推动本市医疗卫生行业向更高水平迈进。

  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让百姓就医更加便捷

  今年伊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卫生行业广大干部职工,坚持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整体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惠及百姓健康为主线,抓改革、促发展、上水平,全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从卫生改革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截至目前,国家下达本市医改“责任书”涉及卫生方面的各项任务,都已按照时间节点如期完成,多项任务提前或超额完成。继续推进卫生资源调整,医疗卫生资源结构和布局更趋合理。蓟县、宁河、东丽、武清、津南等5个区县疾控中心完成达标建设,3个区县疾控中心、3个卫生监督机构、4个妇幼保健机构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南开医院、胸科医院、天津医院、环湖医院、第二儿童医院、中医一附院等10个市级项目正在加紧推进;第五中心医院等12个区县医院、中医院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天津市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全市卫生资源配置布局和结构将更加合理,社会办医床位占同期床位总数的比例将提高到16%以上。

  全市涉农区县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完成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药品管理等方面调研,研究制定了《天津市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指导意见》,提出了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思路、框架和指导意见,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正式启动。全市所有三级医院和91%的二级医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门诊预约诊疗服务,综合预约率分别达到36.24%13%,患者就诊平均等候时间从原来的53分钟,缩短到目前的30分钟以内。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全部推行提前开诊、午间连诊、延时闭诊、公休日门诊等全时段应诊、错峰诊疗和无假日门诊,公休日门诊量占门诊总量的22.3%,公休日开诊科室占日常门诊开诊科室总量的84%,极大地方便了患者就诊。

  此外,本市持续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全市二、三级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品规分别不超过35种和50种,全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细菌耐药监测网医院增至21所,确保了患者用药安全。全市所有三级医院和63.5%的二级医院,实施了优质护理服务工程,提高了服务质量。同时,本市继续推进基层卫生改革,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网底更加巩固。继续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升改造工程,加强社区卫生人员综合技能培训,持续开展“百人团医师下社区”活动,完成门诊50多万人次,会诊10多万人次,转诊疑难病例4000余次。提升改造宝坻黄庄、蓟县邦均等5个乡镇卫生院,完成2155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先后印发《天津市村级卫生机构医疗文书基本规范》、《天津市乡村医生考核办法实施细则》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完成《天津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起草工作。

  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提升卫生行业软实力

  目前,全市已建立起了城乡一体化、稳定的基层公共卫生财政投入和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职责和“双网底”功能。在2011年度全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综合考核中,本市荣获全国第一的好成绩。本市开展了乡村医生计算机操作培训,为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村卫生室奠定了基础。同时,本市着力加强基层中医先进单位建设,进一步规范“国医堂”管理。继续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继续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内涵,超额完成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以及孕产妇、婴幼儿健康管理等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国家计划任务。截至6月底,全市城乡居民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60.68%,其中城市地区达62.31%,农村地区达52.81 %,高血压和糖尿病规范管理人数分别超过66.4万和17.9万人;本市共成立了226个家庭责任医生团队,居民受益46052人次;婴幼儿、孕产妇和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人数分别达到45万、4.8万和81万。完成孕前乙肝筛查、叶酸检测、产前筛查、妇女病检查等共计658454人次,完成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减低、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筛查351636人次,全市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较去年同期下降1.35%,麻疹发病率较去年同期下降54%;完成结肠癌筛查64473人,发现结肠癌11例。此外,本市颁布实施了《天津市控制吸烟条例》;办结各类卫生许可申请9476件;完成食品抽检检测1446份;审查各类食品安全标准401个;建立了基层卫生监督协管制度,持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治理,重点强化餐饮监督;圆满完成上半年重大活动医疗卫生保障任务。

  此外,本市卫生行业软实力建设持续加强,医疗服务综合能力进一步提升。今年4月至8月,本市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和评选人民满意的“好医院、好医生、好护士”活动,着力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职业氛围和行业风尚。同时,本市持续实施区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三年能力建设;突出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监督应急体系建设、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食品安全标准管理工作;圆满完成母婴保健五年行动计划,启动母婴保健促进计划;重点加强区县急救体系、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建设;完成《全市卫生队伍建设调研报告》,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完成各级各类医学科研课题申报和成果评审,大力推进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市级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基本建成,与11个区县卫生局、5家试点医院实现数据连接;认真做好三级医院对口支援涉农区县二级医院工作,区县医院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树立“大卫生”思维

  促卫生事业上新台阶

  会上,还客观分析了全市医疗卫生面临的主要问题,认真梳理了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思路。据了解,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下一步将用“大卫生”的思维,统筹规划和管理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资源,将过去按照所有制性质实施管理的思维和模式,转变为按照机构自身性质实施管理。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发展卫生事业、保障人民健康的主体责任划分为两方面:一是对本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资源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实行卫生全行业管理;二是直接举办一定数量的医疗卫生机构。这些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与社会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一起,构成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旨在为城乡居民公平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强调全民共享,突出服务公平性;社会资本举办的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重点是通过市场运作和自主配置资源,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强调差异性,突出服务效率。

  今后,本市卫生行业还将进一步调整资源配置结构,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按照卫生资源配置总体规划,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投入,多种办医形式共同发展,营利和非营利、公立和非公立医疗机构科学定位、合理分工、错位服务、有序竞争、服务层次多级化、服务模式多样化的医疗服务新体系,以及以非营利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医新格局。
分享到:

上一篇: 蓟县深入开展生育关怀和幸福家庭创建活动
下一篇: 我市中医血液病学等13个学科成为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点
IE版本小于9,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