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市卫生局自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全市卫生战线将汛期医疗卫生应急处置工作作为当前首要任务来抓,严格履职,恪尽职守,全力以赴做好汛期各项工作,确保安全度汛。
第一、统一思想认识,全面部署汛期医疗卫生应急处置工作
1.高度重视,提早部署防汛工作。进入汛期以来,局党委召开党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汛期医疗卫生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局党委书记、局长王贺胜同志要求全市各医疗卫生单位实施“一把手”工程,做到一把手重视,一把手带班,一把手掌握汛情,关键岗位实行双班制,进一步完善防汛预案,健全应急队伍及防汛物资保障,强化防患意识,落实防汛责任,提高警惕,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高度,抓好各项工作,做到“从思想上不放松,从行动上不松懈”,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2.统一领导,做好各项工作预案。成立了市卫生局救灾防病指挥部,王贺胜同志任总指挥,局领导班子成员任副总指挥,相关处室负责人、有关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全面负责我市救灾防病指挥工作。制定了《天津市卫生局2012年防汛工作安排意见(预案)》、《天津市卫生系统洪涝灾害救灾防病工作预案》等应急处置预案,建立了领导应急值班、医疗应急响应、疾病预防控制、食品安全保障等制度。同时,要求卫生行业各单位成立救灾防病工作组,充分调动本单位力量,参与救灾防病工作。
3.加强督导,落实各项工作责任。市卫生局加强对各单位汛期医疗卫生应急处置工作的督导检查,建立领导责任追究制度,从组织、行政两个层面对各单位工作提出要求,确保各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对各单位防汛值班情况进行抽查,确保各单位防汛值守到位。
第二、及时快速反应,保证医疗卫生处置工作落实到位
1.以快速反应为基础,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我市启动气象灾害三级响应后,市卫生局迅速反应,连续向各区、县卫生局和各单位发出相关工作通知和气象信息,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汛期卫生应急防御工作的紧急通知》和《关于做好应对强降雨天气卫生应急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高度重视强降雨天气,在加大值班力量,积极做好本单位防汛工作的同时,从技术、人力、物资、车辆等方面做好准备与响应。同时与气象部门保持联动,根据预警报告,逐级落实应急预案。各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和急救机构要按照职责开展相应工作。各单位均按照要求,加强了值班力量,严格值班纪律,严格落实领导在岗带班制度,畅通通讯渠道,确保各项指令及时传达,及时上报。
2.以队伍建设为保障,建立应急保障体系。组建暴雨灾害应急处置队伍。依托天津市救灾防病医疗队,成立了暴雨灾害应急处置队伍,由应急处置、医疗救治、疾病防控和卫生监督四个专业组组成,应急处置组负责对因暴雨导致的伤员救治和传染病防控开展协调工作,医疗救治组负责伤员医疗救治工作。从各医院抽调200名医务人员组成专家队伍和医疗队伍,另储备了一支400人的预备队,预留10部急救专用救护车,确定43所医疗救治定点医院。疾病防控组负责传染病疫情防控和宣教工作,共开展专题培训3次,组织人员对积水小区和被泡房屋进行消毒,发放宣传册10万余份,通过专家访谈、健康大讲堂等开展夏季传染病预防知识普及。集结300人的防疫分队待命执行灾后防疫任务。卫生监督组负责生活饮用水和食品卫生监督保障工作。对全市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等673家单位和60个肠道门诊进行一次全面监督检查,保证暴雨灾害食品安全和饮用水安全。各区县也按照相应要求,由区县卫生局牵头,成立了集医疗、防疫和卫生监督为一体的救灾防病医疗队。市卫生局系统各单位分别组建20人的防汛抢险队,完成各项抢险任务。组建天津市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依托市人民医院,抽调30名医务骨干成立天津市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配足医疗仪器和药品,配备供水供电车1部、检验药品车1部、物资运输车2部。目前该队伍已完成集结待命,随时准备奔赴灾区开展救援。市急救中心调集抢险衣物、雨靴50套,帐篷5顶,发电机2台。同时,组建了一支50人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后备队,随时准备投入救灾工作。
第三、排查内部隐患,做好全市卫生行业汛期内保工作
1.以隐患排查为手段,保证医疗卫生单位安全度汛。各单位按照市卫生局要求认真开展防汛工作自查,整改隐患漏洞。重点对地下室防汛、安全用电、防硫化氢中毒、防雷减灾、房屋排险、疏通排水线路六个方面进行详细周密自查,对存在的问题立即整改。做好在建项目防汛排查工作,及时调整施工周期,保证在建质量和施工人员安全。市卫生局组成五个督查组,200余人次对局直属单位进行检查。重点对变电室电缆沟积水,地下室进水、屋顶漏雨等情况进行了严格巡查,50余处暴雨造成的变电室电缆沟积水已及时抢险排除。
2.以强化值班为抓手,提升汛情信息传递速度。市卫生局进一步完善汛期值班制度,自7月15日起,每日由局领导24小时在岗带班,局行政值班、卫生应急、医政、保卫等关键部门安排相关人员坚守岗位,及时与各区县卫生局和各单位保持密切联系,确保信息传递途径畅通。利用应急联络平台,将上级指示要求及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告知各单位。制定了“电话通,邮件送”报送机制,进一步提高报送工作的时效性,实现“双保险”。建立了零报告制度,强降雨天气过程发生后,各单位要进行汛情报告,没有灾情汛情的须进行零报告,及时掌握各单位准确的灾情汛情,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局办公室)
责任编辑: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