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卫生局为全面落实市纪委公用事业单位反腐倡廉建设任务,以解决卫生行风突出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大力推行服务标准化,促进卫生服务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让群众感受到了方便、快捷、优质、满意的医疗服务。
一、创新工作机制,制定标准
为贯彻落实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公共卫生服务单位推行服务标准化的实施意见》,由驻局纪检组、社区卫生处组织力量,在河西区友谊路卫生院等单位实施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上,搜集了适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按照从实际出发、满足需要、管用有效和便于操作的原则,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标准的编制工作。标准包含了十一类标准要素,95项服务标准,共10余万字,基本涵盖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内容。服务质量标准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8项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病历书写规范及居民健康档案等;服务效能标准包括就医流程、首诊负责制、服务承诺等;服务公开标准包括服务项目、收费价格、告知事项以及患者投诉、监督的平台;服务模式标准包括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预约诊疗等;服务管理标准包括部门和岗位责任以等;同时还包括服务运行标准、服务形象标准、服务监督标准、服务评价标准、服务创建标准等。
二、开展民心工程,全面推行基层卫生服务标准化
推行服务标准化,促进卫生服务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一是进一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市内六区每个街道规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4个居委会或居民人口1万以上设一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筑面积不少于150平方米,卫生服务中心与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初步实现了居民步行不超过15分钟可到达一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便利就医。二是启动农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建筑面积不少于80平方米,做到房屋、设备、人员、网络、管理五配套,基本实现了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网络化管理。三是提升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目前,已为城乡588万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其中,城市居民建档率53%;农村居民建档率43%,60岁以上的老年人建档率达96.7%,并对110万老年人进行了健康管理;对社区61万名高血压患者、16.5万名糖尿病患者和3.7万名脑卒中患者进行慢性病管理,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82%、81%和85%。
三、扎实推进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市卫生局已经选定了6个单位进行试点,其中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标准化已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推开,覆盖率达100%。一是规范了医疗卫生服务行为。通过医疗机构网站、公告栏,电子屏幕、触摸屏,公开各类医疗服务信息、服务流程、管理制度、服务价格、收费标准、投诉电话,并推行药品、价格、数量明细一日清单制,让患者一目了然,明明白白看病。二是提升了社区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工作, 2010年实现全市城乡基本覆盖,提前一年完成国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0%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目标。使基本药品销售平均价格下降25%以上,促进了居民“小病到社区”,大病到医院的合理流向,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三是创新了服务模式。在和平区、河北区实行了家庭责任医生试点。将服务区域划分为若干个“责任区”,对应“责任区”组建家庭医生团队,由3~5名全科医生、中医师、康复医生、护士和健康教育人员组成,为家庭提供综合、连续的基本卫生服务。目前已经签约12万户,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同时在全市76家社区服务机构建成了统一中医药文化氛围、统一模式、统一诊疗流程和规范的集中医预防、保健、治疗为一体的诊疗服务区域“国医堂”,受到国家中医院管理局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