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报》2011年11月27日第5版刊登了我市推进人口计生公共服务转型工作经验的文章,具体内容如下:
700
多育龄妇女的“娘家人”
河西区德才里社区居委会计生主任郑雁,面对偌大的社区天天入户访视,关注每一位育龄妇女家庭的需求——
(本报记者 吴阿娟)河西区德才里社区1712户3398人,其中育龄妇女家庭700多个,计生专干仅1人,她就是人称“郑姐”的居委会计生主任郑雁。每天除了为居民办理各种生育手续、解答社区居民的问询外,郑姐更是天天入户访视,关注每一个育龄妇女家庭的需求,一个人对700多个家庭,郑姐用两条腿跑出了与社区育龄妇女们的“娘家”情。
重点家庭“提人知户”
每天一进居委会,郑姐会先翻开工作手册,看看本月有几个要生的。有快到预产期的,就赶紧打电话问一下情况。“最近怎么样?生了吗?”“郑姐啊,一点动静还没有呢。”打这样的电话是郑姐的日常工作之一。而平日里,还总有咨询电话打进来。有问独生子女证在哪儿办的,有问产假、陪护假怎么休的,甚至还有咨询抱养手续的。很多问题并非计生部门的事,为此,郑姐留心搜集各方面的政策,尽量给予解答。打电话期间,又有人来办理“一孩生育服务证”。郑姐插空接待,熟练而利落。“我不敢说对700个育龄妇女家庭都了如指掌,但重点家庭还是能提人知户的。”郑姐自信地说道。
不被理解也热情有加
就在记者采访前,郑姐打了一个挺“闹心”的电话。佛山里有户再婚家庭的婚姻卡信息不全,为了建立全人口的信息,郑姐拨通了电话。当解释完需要补充家庭信息的情况后,对方却来了一句:“有嘛用?”郑姐继续解释询问,可对方连身份证号、公婆的姓名都说不知道,并称自己很忙。最后,郑姐无奈地说:“你要是忙,我就回头去找你吧。”据郑姐介绍,平时经常会遇到类似情况。有人认为没有必要,有人认为涉及隐私,有人将计生办的主动服务当成“麻烦”,还有些外来人口有顾虑,便不填信息或填写假信息。还有的家庭更是“门难进”,不是不开门就是站在门口堵着说话。“其实,我们登记全员信息为的是主动给全体居民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可有些居民就是不理解。但即使居民再不理解,工作也还得继续下去。其实,对居民的个人信息,我们是绝对保密的。”郑姐一脸诚恳地说。
“娘家人”的浓浓关爱
“艳子,在家了吧?”刚走到一层一户人家的窗口,入户访视的郑姐就喊了一声。屋里脆生地应了一句:“郑姐,在呢,快进来吧”。这户家庭夫妻俩都来自安徽,是城市里的“新市民家庭”。妻子耿艳今年34岁,1993年来天津,后来结识丈夫并结婚。夫妻俩先是给人打工,兢兢业业,十几年下来,便与人合伙开了家饭馆。
“你上次上的‘环’还好吧?”郑姐一进门就问上了。“好着呢,上周刚到马场医院做了检查,没问题。”耿艳说,社区刚组织育龄妇女就近到马场医院做妇科、B超、乳腺三项免费检查,她是其中一名。“虽然我是外地人,但在社区我一点儿也没感到我是外人。从当初结婚、怀孕到生孩子,计生主任给我送药具、发叶酸,让我听讲座,哪样儿也没少我的。我女儿现在上的是蓝天幼儿园,和社区别家的孩子一样……”耿艳告诉记者虽然他们老家头胎生女孩,还可以生二胎,可她觉得一个孩子就足够了,把一个孩子培养成才就行了。
出了耿艳家,还要赶去一家新婚家庭,女方兰子怀孕7个多月了。因为怀孕是个“意外”,小夫妻没有思想准备,所以郑姐格外关注他们,给予更多的优生、孕期指导。可一打电话,兰子到娘家去了,娘家离得很近,说一会儿回来直接上居委会。记者随郑姐回到居委会,可刚过一会儿,郑姐就坐不住了,站起来就走,嘴里说道:“兰子7个多月了,身子沉,估摸着快到了,我去小区门口迎迎她。”看着郑姐一脸着急、低头快走的样子,记者不由得想到了一个时刻惦记着女儿的慈爱母亲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