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环境年”建设中,全市卫生行业各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抓住重点、务求实效、责任到人、考核到位”的工作思路,切实改善医疗卫生服务环境,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不断树立卫生行业良好形象。
治理手术室、ICU门前秩序,改善病区环境。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针对第三住院楼就医秩序混乱、患者家属拥堵问题,深入现场调研,倾听民众意见,采取有效措施,对第三住院楼平安大厅进行改造,为患者家属提供舒适、温馨、方便的休息场所。医院投资10余万,安装电子信息大屏幕,滚动播出患者手术和ICU患者的即时信息,方便家属随时了解患者情况;加派护工靠前服务、主动服务,为术中患者递送病理标本,电话通知家属签字,避免家属在手术室门前拥堵;重新粉刷墙面,装饰卫生间;增添便民设施,更换150张固定座椅,并为长期陪伴患者的家属提供20把躺椅;购置4台平板电视,安置报刊架,为患者及家属提供人民日报、天津日报、今晚报、读者文摘等10余种报纸杂志;增设小卖部,满足患者及家属需求。经过两月试运行,拥堵现象明显缓解,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一致认可。
加大改造力度,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市人民医院不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难题,在诊疗流程、医疗服务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做了积极努力。一是优化就诊服务流程。开通所有临床科室主任及正高职称人员下午门诊,分流就诊压力,实现错峰出诊。全院13个诊区均设有挂号和收费窗口,在诊区内可进行化验取样及结果反馈,同时开展糖尿病、肿瘤学科多学科门诊联合会诊,避免患者往返和重复排队。二是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在25个病种中开展临床路径管理,上半年共有307例患者进入路径。建立陪检队伍。患者检查预约均有专人陪同,建立配液中心,统一配送药品。进一步深化开展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扩大覆盖范围,优质护理病房数占全院病房数的70%。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实行“一卡通”服务,患者通过刷卡即可挂号交费,同时也保证了患者来院诊疗信息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推行“医指通”服务,成立预约诊疗中心,安装专线预约电话,增设专人负责现场预约,逐步扩展预约挂号模式。升级改造医院网络系统,实现与电子病历系统、医嘱系统无缝对接,新系统还提供病种临床路径标准模板,支持模板自定义和可视化维护,并通过统计报表,对临床路径的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监测、调控。
规范管理、精细办事,到位服务、有力保障。市眼科医院深挖医院在“环境年”建设中的“短板”,加大医院环境综合治理力度,重点提升医院后勤服务水平,为临床一线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外树形象,改变后勤区域“脏、乱、差”。集中清理地下车库杂物堆积点,扩充患者停车位;粉刷地下室通道屋顶,增设多处指示标识;对全院硬件设施、设备进行撒网式普查,对空调、消防、电梯等关键部位予以重点检查,保障患者就医的舒适安全。二是内强素质,提升后勤队伍管理水平。医院充分调动各方资源,采取“内部培养、外部引进”和“外邀专家服务”相结合方式,加强后勤人才队伍建设;多次组织后勤人员参加技能培训,引进物流管理、空调制冷、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人才,邀请建筑设计院专家、兄弟医院后勤院长等共同研判医院重大维修、故障排除问题。三是营造氛围,打造和谐稳定、积极向上的后勤文化。医院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在后勤区域增设多处文化宣传栏,坚持“制度上墙”,做好宣传工作;发挥后勤老同志“传帮带”作用,开展业务传授与交流,加快中青年队伍培养;加强后勤科室之间人员流动,培养一专多能型的复合型人才。
完善五条预约渠道,缩短患者等候时间。市口腔医院不断完善预约模式,畅通5条预约渠道,减少患者等候时间,真正为患者提供便捷优质的门诊服务。一是电话预约。医院提供3部本地预约直线电话和1部外地预约专线。二是网络预约。拓宽医院网站功能,添加医生信息,开辟网上预约渠道,并建立医患沟通桥梁,方便患者预约和医疗咨询。三是现场预约。设立预约办公室,患者在就诊时即可轻松预约下次诊疗时间。四是医指通预约。开通医指通电话,对接医指通网站,设立医指通终端机,为患者预约提供便利。五是复诊预约。针对口腔科疾病复诊患者多的特点,医院开通医生工作站复诊预约功能,患者初诊后可由经治医师直接在工作站预约复诊时间。为确保预约成功率,患者预约成功后均会收到预约确认信息,提醒患者按时就诊。就诊时,患者只需凭医保卡等有效证件到预约挂号处登记,即可进行挂号就诊。同时,为分流就诊压力、降低患者候诊时间,医院采取分段预约,并增派两名预约挂号专员负责预约挂号工作。医院还对质量环节进行考核,与绩效考核挂钩,定期统计各科室预约率,并积极关注患者对预约工作的满意度,听取并采纳患者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保证患者满意在医院。截至目前,医院预约率达70%以上,个别科室复诊预约率高达100%,平均等候时间从53分钟缩短到30分钟以内。
编辑: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