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篇
药理学:药物研发理念发生转变
中国药理学会理事长 杜冠华
作为临床用药、新药研发和生命科学的桥梁学科,药理学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数年或数十年都在研究一个课题。因此,回顾2010年药理学领域的最亮点,一定是积淀了多年的研究成果。
总的来说,药理学在新药发现、评价、临床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首先,学者们对药物作用的理念由之前的单靶点向多靶点转换,由先前认为药物作用的单一机制转化为多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其次,超级细菌的出现使得合理用药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药理学在临床治疗和药物合理应用之间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药理学的研究,认识了一批药物的作用机制,促进了药物的合理应用。最后,通过对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推动了中药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
围产医学:慢病控制始于围产期
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段 涛
2010年对于中国的围产医学来讲,有两个专题值得关注。首先是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亚洲地区剖宫产率的调查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中国总剖宫产率为46.2%,高居亚洲参与调查的9个国家之首。这一结果引起国内外学术组织以及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因此2010年可能会成为中国降低剖宫产率,促进自然分娩的一个转折点。需要关注的是,对于选择性剖宫产,一般建议在满39周以后终止妊娠,因为妊娠39周至41周分娩新生儿的各种并发症会明显减少。
另外一个专题是DOHaD(成人疾病的胎儿起源)理论。其基本理论是各种慢性成年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中风、代谢综合征等与成年人的生活习惯与方式有关,但是起决定作用的是其在宫内生长发育阶段的不良因素影响。如果宫内生长发育的环境不良,会对控制这些疾病发生的相关基因产生表观遗传学的调控,导致进入成年期各种慢性疾病的高发。因此,对于慢性疾病的控制应该始于围产医学。
神经外科学:走向脑认知功能保护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赵继宗
利用转化医学理念,国际上首次将我国神经科学基础研究成果“中国人脑认知的新发现——中文语言区和颞叶功能”应用在临床颅脑手术中,不仅保护了患者的神经功能,验证了语言功能与脑结构定位的关系,更实现了神经外科手术从“经典脑叶切除→脑解剖结构保护→脑认知功能保护”的跨越,达到了颅脑结构和神经功能双重保护的新水平,极大改善了颅脑手术患者预后,降低了治疗费用,使我国的微创神经外科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百年世界神经外科发展历经 “经典-显微-微创”三个阶段,世界发达国家已纷纷步入微创神经外科阶段。经过10年努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在国内率先建立以“脑病灶解剖与脑认知功能精确定位系统”和“脑认知功能保护预警系统”为基础的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平台,出版专著《微创神经外科学》。
科技篇
肿瘤学:推进标准化的综合治疗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 顾 晋
2010年,肿瘤学各个领域都有诸多进展:在肿瘤外科方面,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单孔腹腔镜等技术有了蓬勃发展,使治疗更加微创化。在内科治疗方面,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继续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对转移性结直肠癌疗效确切的贝伐单抗在中国上市,我国生产的单克隆抗体尼妥珠单抗也已展开临床试验,某些小分子多靶点靶向药物(如索拉非尼)在治疗进展期肝癌、肾癌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疗效。在放疗领域,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仍然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还有生物治疗、干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等方面也均有不同程度的进展。
当前,肿瘤治疗的趋势是多学科综合治疗(MDT)。在2010年欧洲多学科结直肠癌会议上,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道肿瘤多学科协作组的研究被大会收录,成为代表中国消化道肿瘤多学科治疗水平的典范。针对肿瘤患者个性化、标准化的综合治疗,将成为未来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
麻醉学:让医疗更安全有效舒适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 于布为
2010年,伴随着新技术的逐渐普及,使得麻醉学科在追求让医疗更安全、麻醉更有效和患者更舒适的方向上取得了新的进展。同时,我国麻醉学科在国际舞台上也崭露头角。
可视化技术(包括超声、视频喉镜、外周神经刺激器等)使麻醉相关操作和手术更安全,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均明显下降;脑电监测技术和抗伤害反应监测技术使麻醉用药更精确、过程更平稳;围术期全程控制疼痛和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技术使患者更舒适、术后恢复更快。麻醉学科的这些进步,不仅惠及广大接受麻醉和手术的患者,也为医疗全行业的安全、健康发展作出了贡献。
2010年6月,中国麻醉代表团一行180人出席了在日本福冈举行的第13届亚澳区麻醉年会,有十多人担任大会分会场主席和特邀讲者,2人入围亚澳区top 10 Poster,1人获亚澳区最佳Poster。2010年,麻醉学科发表SCI论文近200篇,在2009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所有这些都向世界昭示:中国正在大步走向麻醉科学的殿堂。
消化病学:新技术改变治疗模式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杨云生
2010年,新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对消化疾病的认识,也改变着治疗模式。新的胆管直视系统开始应用,其纤细的导光管可经内镜工作孔道进入胆管观察病变;同时可在直视病变下进行活检,较过去的胆管子镜更为可行和耐用。目前世界上仅少数国家开展这一技术,我国已有一台在使用。
胰腺炎致假性囊肿感染常需外科或腹腔镜手术,经胃镜在胃壁打孔、内镜进入假性囊肿进行清创冲洗和引流是一种微创技术,也是经自然孔道的内镜手术,是一种新概念手术方式。
贲门失弛缓常规治疗是内镜下扩张或注射药物,而国内有两家医院尝试经内镜下食管括约肌切开术,取得了初步成功。
放射性肠炎出血是一种顽固的出血,肠黏膜修复非常困难。尝试骨髓注射干细胞和内镜下注射干细胞治疗放射性肠炎,促进黏膜修复在临床上得到试用,并显示出促进黏膜修复的潜在作用。
学术篇
核医学:全面整合配合组合融合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田嘉禾
2010年核医学的年度字,可能以“合”字最有代表性。首先是全国核医学力量“整合”,在8月完成了较全面的全国普查,全国核医学直接产值接近45亿元;二是与临床学科的“配合”,甲状腺核素治疗专家共识与核心脏病学指南在与内分泌、外科、心血管内科的合作中形成并不断完善;接着是多示踪剂“组合”,如18F-FDG与18F-FLT鉴别肺结节、11C-DAT和11C-多巴胺受体鉴别帕金森病等,大大提高了诊断和治疗指导的作用,在多个国际著名期刊上占据了阵地;再就是影像技术和设备的“融合”,从PET/CT、SPECT/CT到PET/MR,将核医学分子探针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发挥到了极致。
过去说核医学有益于循证医学、个性化医学和系统医学只是一个概念,而2010年PET/CT检查量40%的增加则可以认为是其价值的证明。
健康管理学:新学科彰显生命力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主任委员 王 杉
健康管理学是集医学科学、管理科学与信息科学于一体的一门学科,重点研究健康的概念、内涵与评价标准、健康风险因素监测与控制、健康干预方法与手段、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模式与实施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
健康管理学逐渐成为我国现代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中国人个人健康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的顺利实施和首批“健康管理示范基地”的构建,极大推动了健康管理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其次,健康管理医学服务以健康为中心,以病前和慢病早期或康复期人群为服务对象,以健康检测和健康自测所获得的健康状态与疾病预测预警信息为管理依据,以健康风险评估与非药物干预和生活方式改善作为主要手段,提供全程、连续与主动性的医学专业特色服务。最后,“中国健康产业论坛”、“中国健康体检数据报告”的连续举办及发布,彰显出这一新学科旺盛的生命力。
变态反应学:百姓认知快速提升
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主任委员 尹 佳
食物过敏和过敏性休克是近年西方国家发病率迅速上升的过敏性疾病,我国患者也逐年增多。2010年年初我们曾报告15例小麦依赖运动诱发过敏性休克病例,国内媒体的广泛转载和报道迅速提高了老百姓对此病的认知度。不到一年,近200名此类疾病患者得到了正确的诊治,我们也拥有了世界最大的“小麦依赖运动诱发过敏性休克”患者数据库。那些终日生活在恐惧中的过敏性休克患者在正确治疗下重拾生活的信心。
过去一年,我们组织各地医生对北京、广州、上海等19个地区19万城市和农村普通人群进行了历史上首次大规模过敏性疾病入户问卷调查。各地医生积极和当地媒体合作,举办过敏性疾病讲座和培训班,帮助老百姓了解防治过敏性疾病的知识,全国数十万百姓因此而受益。防治过敏性疾病,离不开媒体的支持,也更需要广大医生朋友做科普知识的传播者。
医学科普:紧贴热点惠及亿万人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主任委员 郑静晨
2010年首届全国医学科普大会胜利召开,搭建了医学科普工作者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积聚了不同领域专家、学者及媒体等知名人士,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以科普的方式传递给国人。比如陈香美院士的“中国医学科普要与世界接轨”、胡大一教授的“领跑健康中国”及白岩松的“储蓄健康”等精彩讲座紧贴医学前沿,真正为使医学科普回归社会、服务百姓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们围绕社会与百姓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了医学科普工作。比如,针对百姓看病难这一现象,我们结合远程医疗,已成为国际上一门发展十分迅速的跨学科的高级技术,提出了“打造无边界医院 求医无国境”等全新医学模式,并利用多种媒体形式,通过多层面、多角度广泛地向广大民众传播。
循证篇
营养学:营养改善有了指路明灯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 程义勇
2010年8月,卫生部颁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营养改善工作管理办法》。这既是中国营养学界,也是全国居民的一件大事。要知道,在中国居民营养缺乏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善的同时,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大多数居民营养状况改善的步伐还赶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农村尤其是西部地区还存在着比较普遍的营养素缺乏问题,而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营养失衡引起的慢性病迅速增长又极大威胁着我国居民的健康。
因此,为促进营养改善工作,更有效地提高我国居民营养质量与健康水平,卫生部委托中国营养学会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历时数年制定了《营养改善工作管理办法》。此举将有助于解决营养专业队伍建设、营养监测、营养教育、营养指导以及营养干预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改善广大居民的营养健康状况。
病理学:分子诊断成为新生长点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 来茂德
2010年病理学界进一步贯彻落实《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提交的《医疗机构病理科管理规范》和《病理科医疗质量管理规程》被卫生部采用。经卫生部批准成立了全国病理质量控制中心,并开始进行HER2免疫组织化学的室间质量控制。
分子病理诊断成为医学进步的基础,也是病理学发展的一个新生长点。有效的靶向治疗首先要有准确的靶向诊断。乳腺癌HER2 FISH检测,肺癌EGFR突变和FISH检测,大肠癌 K-ras/B-raf突变的检测,多种肿瘤融合基因的检测,恶性淋巴瘤IgH&TCR重排的检测等在中心城市医院病理科陆续开展。不过,由于医疗收费政策以及检测病例数量的限制等因素,尚无法大规模开展。
数字病理网络系统建设完成并开始运行,为远程病理会诊提供了方便。发展亚专科、推广分子诊断和开发数字病理技术,是病理学科今后发展的三个方向。
精神病学:成功干预心理危机事件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赵靖平
今年我们成功主办了2010年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国际大会和第19届国际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大会,这两个世界级学术会议都是首次在亚洲举办。会议增进了我国学者与国际学界的沟通与合作,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地位。
为提高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等常见心理障碍的正确治疗率,学会出版了《中国焦虑障碍防治指南》,并组织综合医院非精神科医生学习“焦虑障碍防治指南解读”,培训近50场,培训医生近2000名。分会也积极为处理富士康自杀事件等群体性公共心理卫生问题提供了专业支持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干预公共心理危机事件的经验。
今年立项的“精神分裂症、青少年情绪与自杀问题的预警和综合防治技术的研发、转化与应用”项目,将为防治重大精神卫生问题提供有效的技术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