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天津视窗3月1日电:昨日(2月28日)从天津市卫生局获悉,本市调整18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大人群受益面,居民健康档案覆盖面将由60岁以上老人扩大到全市所有居民,实现全民建档。今年内,本市城市居民建档率将达到50%,农村居民建档率将达到30%。本周,60岁以下人群健康档案的建立,将在各区县全面启动。
本市从2007年开始由政府出资,无偿为社区居民提供重点慢性疾病筛查、60岁以上老人建立健康档案、高血压病例管理、糖尿病病例管理、脑卒中病例管理、精神病患者社区管理、残疾人康复管理、妇女保健与常见病筛查、儿童保健等18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去年,本市调整部分服务子项目,增加血脂、尿常规、心电图等一些受市民欢迎的检查项目,并提高了康复随访的服务频次,受到居民普遍欢迎。本市60岁以上老人健康档案建立现已全部完成,在老年人社区健康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周,全市各区县卫生部门将全面启动0至60岁人群健康档案的建立,通过入户上门登记、社区医院就诊时登记等多种方式进行。居民健康档案将以个人为单位,实现每人一册,包括个人信息、体格检查情况、吸烟情况、饮食情况、锻炼情况、睡眠状况、生育史、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社区就诊情况、转诊情况、慢性病随访情况等个人健康相关详细信息,将成为记录个人健康状况的重要资料。每位居民的健康档案信息,通过纸质媒介在社区医院保存的同时,也将录入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通过计算机管理。每位建档居民将拥有一张信息卡,社区医院可通过计算机系统及时查询相关信息,为疾病诊断和康复管理提供重要依据。本市今年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的重点放在60岁以下妇女、儿童和学生人群,以后逐步推开。 (任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