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工作动态

21世纪中西医结合的前景与展望

发布日期: 2006-02-22 11:36
来源: 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1999年夏,笔者曾以《21世纪的中西医结合》为题论述了对21世纪中西医结合发展的一些看法。近年不断传来的新信息与新成果使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受到鼓舞,乐观情绪不断增强。但展望未来也深感任重道远,有待于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和任务,持之以恒,使中西医结合以更快的步伐不断前进。

一、曲折的过程,不断改善的学术环境

自19世纪中叶,西方医学以较快的速度传入中国后,雄居统治地位长达2000余年的中国传统医学开始受到西方医学的挑战。社会上对两种医学有过不同的认识,不同时代的当政人物提出过不同主张;两种医学之间既有汇合与借鉴,又有矛盾、碰撞与斗争。历时百年,时起时伏。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三代领导人对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都做过精辟与明确的论述,指引我国医学科学沿着健康的道路不断前进。有的同志将三代领导人的论述归纳为四句话:中医不能丢,中西医并重,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如果能够正确理解,认真贯彻,就能使医学的发展符合国情,顺应历史潮流,不断取得新进展。

2003年4月2日,国务院第3次常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自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这是以国务院总理的名义公布第一个中医药条例。在条例中明确地指出:“国家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鼓励中西医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条例还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方向做出精辟的论述,强调“应当遵循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条例对中医医疗机构与从业人员、中医药教育与科研、保障措施及法律责任等均作出明确的规定。条例的公布与实施,使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理可循、有法可依,对于我国医药科技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根据条例的精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3年11月5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指导意见》。这是一份内容翔实、系统并且可操作性很强的中西医结合指导文件,包括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中西医结合医疗基地建设,高素质中西医结合队伍的培养,促进中西医结合学术创新,加强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及对外交流等。根据加强医疗基地建设的需要,2003年12月上旬,通过遴选在全国确定11所中西医结合医院为重点建设单位。组织专家审议各医院的发展计划,增加经费投入。力争通过三年建设使整体水平有较大的提高。面临不断改善的学术环境,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必将加倍努力,为了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为了促进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创新,做出我们的新贡献。

二、三种结合,逐层提高

交叉兼容是中西医结合的第一种形式,中西医结合必须从此起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不管人们是否自觉,都已不同程度地卷入到中西医结合这个洪流中来。但总的看来在手段与药物上的兼容比较容易,兼容的难点仍在于理论与思维方法。有少数中医同道对现代基础医学缺乏全面的认识,简单地将它划为西医所专有,个别人还怕“西医用基础医学来改造或消灭中医”,避而远之。其实基础医学,如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菌学、病理学及医学遗传学等,既是生命科学的组成部分,也是医学的基础。这些学科应当为中西医所共用。西医在近200年来之所以取得快速的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动力就是基础医学形成了体系,没有现代基础医学作为支柱,医学很难从经验医学走向科学医学。笔者相信在这一重大问题上大家是应该也可以取得共识的。同样,对西医同道来说也应重视中医理论的学习与运用,在传统医学理论与现代医学实践的结合上做出成绩。在理论上,中医的精华很多,尽管在理论的阐述上还有浓厚的自然哲学色彩,但中医学的理论框架,传统医学的医学模式,对自然、人体及疾病的认识,富含唯物论及辩证法,为解决疑难疾病的诊治提供了不少可贵的思路与切入方法。笔者相信21世纪的中西医兼容一定会进一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断出现新成果、新经验。

中西互补是中西医结合的第二种形式。中西医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与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互有短长,互补性很强。如果取长有术,补短有方,就会促进理论水平与临床疗效的共同提高。在中西医互补方面,大家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如辨病与辩证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手术与非手术疗法结合,等等。从方法论上来看,我们已在逐步实现还原论的“分析”和整体论的“综合”的协调统一;也正在进行整体治疗上的“扶正”和“驱邪”的兼顾。中西医互补的潜力与优势将日益被实践所证实、所扩展,其作用与价值很可能不是用“补充”或“替代”所能概括的。

结合创新是高层次的中西医结合,也是中西医结合的奋斗目标。当然,创新需要一个探索及积累过程,不可能一旦结合立即创新。创新性成果已在中西医结合领域中不断出现。健脾益气、滋阴补肾的治则用于中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既可减轻放疗、化疗的反应,又有增强免疫功能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从而可延长带瘤生存时间及提高生存质量。活血化瘀的作用机理已得到较广泛的开发与应用,不但可治疗多种缺血性疾病,下调高凝状态、抵制超强的自身免疫反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或缓解某些病因不明的难治性疾病,为一些重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出了新思路。通里攻下法在腹部外科疾病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已取得明显的进展。大量临床实践已经证明,通里攻下法可用于急性肠梗阻、腹腔炎性疾病、清洁肠道及缩小内毒素池、参与SIRS/MODS的治疗及用于围手术期治疗等。作用机理的实践研究表明,寒下法中的承气类方剂具有调整胃肠运动、改善腹腔脏器血运、保护肠屏障、抑制细菌及内毒素移位,免疫调节与脏器保护等作用。在临床应用与机理探讨上均有发展与创新。针刺镇痛原理及针刺对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的发现,引起了西方国家对针刺的极大兴趣,已经成为美国MCCAM的主要研究与论证内容。总之,在科技国际化的今天,中国不但要学习国外,国外也在重视中国。笔者相信结合创新将是我们能够向世界医学做出贡献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中西医结合的方向与任务

21世纪将是又一个医学迅速发展的世纪,像20世纪初期一样,人们不可能在世纪之初就能对整个世纪的发展作出预测,但对近10~20年的发展方向与任务进行一些计划与安排还是可行的。20世纪西医学的迅猛发展,20世纪后半期中医学的进步,为中西医结合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综合各主面的意见,特别是参照国家科技部与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编制的《中国基础学科发展报告》医学部分的发展要领,中西医结合的主要任务可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

1. 积极参与重大疾病的防治

重大疾病是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根据统计,1998年城市居民十大死亡原因依次为: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病,创伤、中毒,消化系统病,内分泌营养病,泌尿生殖系统病,精神病,神经病。农村居民十大死亡原因依次为:呼吸系统病,脑血管病,肿瘤,心脏病,创伤、中毒,消化系统病,泌尿生殖系统病,结核病,其他传染病,新生儿死亡。

重大疾病致病因素复杂,往往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相互作用。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及整体三大系统(神经、内分泌、免疫)均可出现失调并相互影响。因此,需要从不同层次上进行干预。中西医结合在防治重大疾病中优势突出,运用得当可取得良好疗效,也有利于促进中西互补或结合创新。

2. 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

中医基础理论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但有待用现代科学方法进一步加以完善及发展,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传统医学理论与现代医疗实践相结合,都是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在今后的中西医结合实践中应进一步加强对中医理论的探求与论证,以促进中西医在理论上的结合。

3. 传统医学中特殊领域与现象的研究

经络、针灸、四诊、证与治则等都是传统医学中的独特理论或诊治方法,应用这些方法诊治疾病,研究其产生或作用机理,无疑将有利于用现代科学方法阐明中医的理论与学说,也有助于汲取两法之长形成新的诊治方法。在这些方面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今后还有十分广阔的领域有待于深入。

4. 中药与方剂的研究

中药与方剂的研究已列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给予重点支持。这些研究包括有效部位或成分的分离,作用机理的分析,不同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及新型制剂的研制等。研究思路已从单一成分的研究转向多种成分的研究,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把握复杂药物成分所产生的复杂机体反应。在中药与方剂的研究中,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基础均应积极参与。中药治疗本身就是多成分、多靶点的治疗,如能将其机理摸清,在药理学与治疗学上都是一个突出的贡献。

5. 参与后基因组的研究

随着基因功能的研究进展,疾病相关基因的认定与疾病基因多态性研究的进展,将推动中药基因组学的进展。其中包括药物活性成分与细胞靶点的相互作用,药物对基因表达与蛋白修饰的影响等。采用基因芯片等高新技术从分子水平把握复杂药物成分所产生的复杂机体反应,深入探讨药物的作用环节和作用机理。这是传统医药学与现代医药学相互结合的又一途径。

分享到:

上一篇: 亚洲是全球控制禽流感流行的关键地区
下一篇: 我国中医药治疗支原体肺炎取得新突破
IE版本小于9,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