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昨日从市安定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获悉,我市儿童青少年与老年人群体的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其发生与季节、学业周期、家庭关系等因素密切相关。
儿童青少年
学业压力与亲子关系成心理困扰主因
“数据显示,全球约七分之一的儿童和青少年遭受精神障碍的影响。近年来,我院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接诊量呈稳步上升趋势,问题类型也呈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市安定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主任孙凌说。
从该门诊就诊情况来看,6至12岁小学生以多动、注意缺陷、学习困难等发育性问题,非器质性头疼、腹痛、心慌等躯体化问题,冲动、易怒等行为问题为主;中学生更多面临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家庭问题等困扰;大学生则以人际关系、适应不良较为多见。
“就诊的儿童与青少年患者中,小学阶段排名第一的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中学阶段则是抑郁障碍。”孙凌介绍。
为解决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在我市教育与卫生部门联合支持下,市安定医院在全市中小学校全面开展医教结合的“心理守门人”项目,由学校班主任教师担任一级心理守门人,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担任二级心理守门人,专业心理卫生人员担任三级心理守门人,主要负责包括学生心理健康排查、心理守门人实训及培训、学生心理健康团体辅导、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转介、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督导及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指导等。
今年上半年,“心理守门人”项目对全市近万名中小学生进行了排查,检出抑郁情绪762人、焦虑情绪476人,及时给予了心理干预。对筛查出的200名存在重点心理问题的学生,专业的精神卫生人员不仅开展定性心理访谈,还给予学校和学生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维护建议。
据了解,我市12356心理援助热线的数据也印证了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上升趋势。截至2025年8月底,该热线共接听儿童青少年来电1300余通,咨询的问题中“与父母不和”占比15.3%,“抑郁情绪”占10.2%,“对学习状况不满”占6.1%。来电高峰集中在开学半个月后、期末考试前和开学前,显示出学业周期对心理状态的显著影响。
“每一个孩子的心理问题,背后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系统。”孙凌说。家庭治疗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干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她呼吁,家长需了解孩子在每个年龄段的心理发展特点,科学陪伴,与孩子共同成长。
老年人
孤独与人际矛盾加剧心理负担
相比青少年,老年群体的心理问题往往更隐蔽,也更易被忽视。市安定医院老年科门诊与病房收治情况显示,就诊患者中排名前三的问题是老年期抑郁症、痴呆伴发的精神和行为异常以及老年期焦虑症。
“12356”心理援助热线统计显示,2025年以来老年人来电共计400余通,主要问题包括与子女矛盾(11%)、夫妻不和(8.1%)、邻里纠纷(6.4%)。冬季是老年人心理困扰的高发期,寒冷天气与户外活动减少加剧了孤独感。
“社会对老年心理普遍存在两大误区,一是病耻感强,排斥就诊;二是把心理问题等同于正常衰老,错过干预黄金期。”该院老年科主任孙达亮介绍,认知障碍的早期信号是近期记忆力下降,抑郁症则表现为懒言少语、食欲减退,焦虑症常伴随过度担忧和睡眠问题。孙达亮强调,“早识别、早干预”,是老年人延缓病情发展、提升晚年生活质量的关键。
孙达亮呼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如社区可以在养老服务中心设立“心理服务角”,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提供矛盾调解和团体支持服务,对空巢老人定期探访等。“好好照顾老年人的心情,是他们开启晚年幸福的重要一步。”孙达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