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价值,进一步强化其在流感等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作用,昨日上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建设项目开工仪式在静海区天津健康产业国际合作示范区举行。
基地位于天津市静海区团泊西区天津健康产业国际合作示范区国家医学中心南地块,建设规模9780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新建业务用房及配套工程建设、信息化建设和防疫应急能力建设三部分。项目新建独立感染楼和改造门急诊住院综合楼,建设可转换传染病区、可转换ICU、生物安全二级及以上实验室等,标准配置相应的疫病救治设备和应急防治物资。
在开工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表示,疫情防控是中医药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中医药在保障人民健康甚至生命安危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为世界各国传统医药发展提供了思路借鉴,为解决人类健康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张伯礼院士提出三点希望,一是打造高水平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确保中医药第一时间参与传染病防治和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深度介入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二是构建中西医并重传染病防控体系,实现中西医并重参与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打造中医药参与传染病防治的“国家队”。三是加强区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完善标准化建设,加强基层中医师培养,融入国家健康保障体系。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张艳军表示,项目建成后,将按照《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建设指导方案》要求,针对常见突发性传染病疫情制定并动态更新救治预案,面向全市中医药系统开展中医药疫病防治理论技术方法和相关现代医学技术培训,“我们将重点加强国家中医药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疫病防治骨干人才库成员培训,建设中医疫病防治相关重点学科,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团队,辐射带动全市中医疫病应急救治人才的储备和应急能力提升。”张艳军说。
基地还将搭建中医药应对突发疫情科研支持平台,加强古典医籍精华和名医经验的梳理和挖掘,针对突发疫情组织开展规范的大型临床研究,提升中医药疫病防治的临床科研能力。“建设高水平中医疫病防治队伍,要坚持守正创新,整理传承前辈在抗击疫病中创造出的经典理论和防治经验,吸收传统与现代中医药教育精华,重新构建整合医学类课程体系,建立新时代高水平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张艳军表示,建成后,将极大程度提升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能力、检验检测能力和综合处置水平,实现中医药兼具“慢郎中”和“急先锋”作用,提高中医药整体服务水平,与西医形成疫情防控协同机制,加快促进我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中医一附院通过实施本项目,实现在疫情发生时能够快速反应,纳入定点医院范围,承担新发突发传染病患者特别是急危重症患者的集中救治,确保中医药第一时间介入治疗。加快提升中医药应急和救治能力特别是疫病防治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新发突发传染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独特作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张艳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