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4月6日,第一支中国援外医疗队从北京出发前往北非国家阿尔及利亚的赛伊达,打开了中国同第三世界国家医疗合作的新局面。作为全国最早派遣援外医疗队的省市之一,1963年,天津市积极派员参加首批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也正式开启了天津市援外医疗工作历程。60年来,天津援外医疗队员从未停下远行的脚步,在广袤的非洲大地,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为受援国民众服务,凭借出色表现得到受援国政府和当地人民的一致称赞,多次获得受援国政府颁发的勋章、奖章,收到了不计其数的表扬信、感谢信,诠释着“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获得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多项荣誉称号。
仁心仁术
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1963年,天津市积极派员参加我国首批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开启了天津援外医疗工作历程。此后,天津市独立组队先后向刚果(布)、加蓬派遣中国医疗队,已持续半个多世纪。时至今日,天津市仍每年派出援刚、援加医疗队共56人,分别前往刚果(布)布拉柴维尔市中刚友好医院、黑角市卢旺基里医院和加蓬利伯维尔市中加合作医院、弗朗斯维尔市中加友谊医院开展医疗援助工作,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中医等16个科别,任期为一年并到期轮换。
刚果(布)、加蓬均为原法属非洲殖民地,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医疗卫生体系比较薄弱,尽管政府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医疗卫生状况,但长期面临的医疗资源不足、治疗设施短缺等问题,仍无法得到解决。中国医疗队的到来,无疑是当地老百姓的一大福音。
60年来,一批批天津医疗队员恪尽职守,以仁心赢得人心,守正创新,以仁术护佑健康,因地制宜开展临床诊疗工作,救治了无数生命垂危的患者,填补了当地多项技术空白,并为受援国带去针灸、拔罐、推拿等传统中医。同时,天津医疗队积极开展巡诊义诊、健康宣教等,为当地医务人员、医学生开办医学讲座和培训,推动学术交流,致力于“授人以渔”。截至目前,天津市累计派遣医疗队55批、医疗队员1531人次,诊治患者超814万人次,受援地区诊疗能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得到明显提升,打造了援外医疗服务品牌,深受当地人民的欢迎。
天津医疗队还全力保障海外同胞健康,为我使馆人员、中资机构和华人华侨提供医疗服务、健康保障及24小时紧急医疗救助,多次抢救危重伤员并紧急护送回国,其中包括脑疟深度昏迷患者、军火库爆炸所致受伤人员等,受到我驻外使馆的高度评价。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天津医疗队积极发挥作用,更是成为海外同胞防疫的主要依靠力量。
友谊弥坚
面对当地医疗条件落后、各类传染病肆虐、生活缺水断电、物资严重匮乏和通信欠发达等困难,天津市一代又一代医疗队员肩负祖国重托,远离家乡亲人,在异国他乡不惧危险挑战、克服重重困难,为当地民众提供多样化的医疗服务,不断书写着精彩而生动的中国故事。
60年间,一批批天津医疗队员与当地民众结下跨越山海的深厚情谊,用真情和实干赢得受援国的尊重,收获了当地民众朴实真挚的友情,留下一段段中非友谊佳话。在他们当中,有主动报名累计在外超过10年的“老援非”,有接力与坚守的“父子兵”,有一起出征相伴的“夫妻档”,也有经历战乱却毅然重回非洲的“时代楷模”代表。非洲民众也用最真挚情感表达对天津医疗队员的感激之情,在每一位接受过悉心诊治的当地患者心中、每一位得到过专业指导的当地同行的心底,都驻留着一个个中国(天津)医疗队员的身影,架起中非友谊桥梁,让中国人民和当地人民的心贴得更近。
党的十八大以来,除长期派遣医疗队外,为配合新时代国家援外体制机制创新,天津市主动融入、担当作为,积极承担、配合开展了一系列国家级专项,通过临床带教、手术演示、学术交流、健康讲座、远程指导等多种方式,为提升受援国能力建设和医疗卫生水平作出更多积极贡献,广受各方赞誉,援外医疗工作迈上新征程。2016年8月,顺利实施援刚果(布)“光明行”项目,天津市眼科专家成功为当地512例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2017年10月,执行“和谐使命-2017”任务的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对加蓬、刚果(布)进行友好访问,天津市医疗队积极配合“和平方舟”医疗专家,对前来就诊的患者进行医治,并在天津医疗队所驻医院开展联合诊疗服务。2019年12月,天津市超额完成国家“对口医院”项目,在中刚友好医院成功打造“中国—刚果(布)眼科中心”,发挥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2023年11月,天津市在全国率先赴非实施“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项目,为当地患者顺利实施近百例无张力疝修补术,并与当地医院建立远程诊疗机制。
机制创新
作为天津市援外医疗工作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天津市医疗卫生资源,聚焦受援国实际需求,持续承派援外医疗队,推动实施国家级短期项目,有效助力当地诊疗能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稳步提升,并积极推动完善政策制度。一是推动援外机制创新。积极响应顶层设计,在全国率先出台地方政策,从选拔方式、任务内容、配套政策、人才培养和经费保障等方面多措并举“出实招”,包括通过笔试面试、心理测试和体检等,严把选人关和匹配度,中共党员、研究生占比均超过50%,平均年龄控制在40岁左右,队伍呈现素质高、业务强、年轻化趋势;协调多方资源支持,大幅提高队员待遇,实施驻地标准化建设,极大改善队员驻外生活条件;进一步加强人才选拔与培养,强化管理队伍建设。二是丰富援助形式内容。聚焦受援国需求和工作实际,优化医疗队布局和组成,丰富工作形式和内容,包括从日常诊疗到义诊巡诊,从健康宣教到学术交流,从留学生查体到高层保健,从疫情防控到“春苗行动”等,主动融入、担当作为,“光明行”、“对口医院”等短期专项、新型合作机制日益发挥作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伊始,积极承派我国首批赴非抗疫医疗专家组,协助布基纳法索和科特迪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获得当地政府、医疗机构、世卫组织代表处和国际红十字会代表团的高度赞誉。三是提升援外医疗影响力。近些年,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和天津日报、天津电视台,以及受援国国家电视台及社交平台等国内外主流媒体多次报道我医疗队,生动讲述援非一线感人事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天津声音”,累计百余篇报道在各主流媒体发布。以国际会议开幕主题、电视台国庆特别节目、健康直播栏目等方式,讲述60年津医援非历程,塑造援外医疗服务品牌,营造社会良好氛围。2023年10月,在纪念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其中就包括来自天津的医疗队员。天津市抗疫医疗专家组的不懈努力也获得时任驻布大使的高度评价,在《人民日报》刊发随笔并赠言“驰援万里中非情 抗疫逆行第一军”。
组织关爱
在机制创新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的同时,天津市卫生健康委不断加强组织领导,打造疫情防控天津模式,建设“平安医疗队”,加大关心关爱力度,为医疗队员提供坚强保障。一是打造疫情防控天津模式。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时刻保持“热备”状态。疫情全球蔓延伊始,心系医疗队员,在委党委坚强领导下,向天津医疗队发运防疫物资,及时在全球多国断航之前足额足量送到各队。创造性打造“远程接管”天津模式,保障整队轮换,聚合市级专家力量,发挥最强专业效能,“硬核”疫情防控,“柔性”心理支撑。二是切实强化队伍安全管理。专题开展风险研判工作,分析天津医疗队面临安全形势,查找风险隐患点,加强定期监测预警。推动“平安医疗队”建设,召开援刚果(布)、加蓬医疗队安全工作会,传达有关安全管理工作要求并组织全面落实,开展“大起底”行动,梳理形成安全隐患大排查台账,并逐一研究及时解决。三是关心关爱措施落实落细。组派工作组现场慰问队员送关怀,通过实地调研,推动开展驻地标准化建设,积极筹措资金,切实改善天津医疗队驻地条件。在刚、加两国四个医疗点全部建设“援外医疗队职工之家”,配备文体用品,丰富业余生活。每逢中秋、国庆、元旦、春节等重大节假日,连线看望慰问全体队员,并做好家属节日慰问工作。
下一步,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援外医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通过长期医疗队和短期专家组相结合的方式,围绕专科建设开展定向支援,以临床带教、学术交流等方式,从“输血式”到“造血式”,帮助当地人才培养成效、医院管理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并发挥“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等项目长效作用,拓展远程医疗、远程教学等,推动援外医疗工作再迈新台阶、再上新水平,以医疗援外生动实践增进中非人民友谊,为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