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报道

“互联网+医疗”缓解“看病难”

发布日期: 2018-12-04 00:00
来源: 委办公室


患者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工作人员指导下使用智慧门诊挂号


河北区月牙河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借助互联网与第二医院的专家进行视频开展远程会诊

如今,互联网、大数据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就医体验。为了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便捷、实惠、安全的智慧医疗创新成果,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本市通过全面推进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智慧门诊、智慧住院、区域智慧医疗等应用,有效改善了医疗服务,提高了管理水平、提升了诊疗能力,群众就医感受明显提升。

互联网+智慧门诊
解决看病“三长一短”

日前,患者李霞(化名)在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呼吸内科就诊后,医生为其开具了检查、检验等诊疗项目,她打开手机微信,直接在医生桌上放置的小型支付设备上扫码结算,完成了缴费,拿到诊间结算凭条,直接去药房取药、去相关科室做检查。李霞欣喜地说:“以前缴费要往返好几趟,现在的医疗服务像网购一样省心省力,真是太方便了!”这是该院“智慧门诊”的一部分,创新的诊间支付功能,将诊间支付结合微信、支付宝功能,实现边诊疗边结算,极大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门诊是患者就医的“第一站”,被诟病最多的“三长一短”(挂号时间长、候诊时间长、取药时间长、就诊时间短)问题也是发生在此。为逐步改变这种状况,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市第四中心医院推行“智慧门诊”,病人在就诊时,无论是预约挂号还是缴费,都可以直接在自助机上完成,免去了窗口跑腿排队的等候时间。目前,医院共设立自助机35台,分布在门诊各诊区,实现诊区挂号,诊区缴费服务。自助机使用率已超过80%,门诊患者挂号+缴费两个环节平均时间由45分钟减少为10分钟,大大缩短了患者排队时间。借助“智慧医疗”平台,医院还引入了自助打印系统,能满足影像彩超胶片、化验检查报告和住院清单的自助打印。

智慧门诊在我市各医疗机构收获显著效果,让患者享受到了更便捷的医疗服务。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率先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自助机、手机APP就医等多种渠道与方式,实现了医院的预约挂号、当日挂号、划价缴费、候诊排队、档案互通等就医全流程功能,该院的智慧门诊有效用户已经超过130万人,活跃用户100万人次;市儿童医院6月份上线智慧门诊后,日均门诊窗口挂号占总诊量的5%。患者从挂号到医生接诊的等候时间由平均60-70分钟降至30分钟以内,从医生开具处方到完成缴费平均用时由10余分钟降至4-5分钟;市第三中心医院通过搭建信息化全景预约自助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智能院内导航、线上住院、沃森机器人肿瘤医生等功能……

据市卫生健康委统计,目前,全市43家三级医疗机构中已有39家上线智慧门诊。同时,全市二级医院正在积极推进智慧门诊建设,已有10家医院上线智慧门诊服务。

互联网+智慧住院
让患者少跑腿

“以往办理住院的手续相对繁琐,需要往返十几个部门,反复排队,一来就是三四个小时,现在有了智慧住院服务系统,短短两分钟就拿到了住院证。”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正在为家人办理住院手续的刘女士说。总医院开设了本市首家“智慧住院服务”系统,为患者带来便利。当医生给患者开具电子住院证后,患者只要通过Q医手机APP和自助终端,就可以自助办理所有入院及出院手续,实现了患者少跑腿、数据多跑路。

“总医院平均年门诊量345.13万人次,出院患者7.62万人次。出入院压力大,床位安排日益困难。对于患者来说,传统出入院手续办理极为复杂,为此,我们推进了智慧住院系统建设。”总医院住院服务中心主任胡芳说。

记者在总医院第三住院楼一楼看到,这里设置有智能医疗自助服务区、住院服务中心和病房智能壁挂式自助服务机,患者秩序井然地进行着出入院操作,一改以往窗口排长队的情景。智慧住院服务体系启用后,患者可通过手机APP、网站、自助机等多种载体,完成电子住院证开具、床位智能排队、住院每日清单查询、医护提醒、出院手续办理、预约复印病历等住院相关操作,解决患者和医院间信息互通不及时、排队等候时间长、办理医保手续繁琐等问题,提高住院患者就医体验。

目前,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市第一中心医院、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市天津医院等单位已率先启动实施智慧住院项目,取得积极成效。截至今年10月份,总医院通过智慧住院系统已为34958名患者办理入院手续,网络支付住院押金3.02亿元,办理出院结算7635笔,为患者提供住院病历预约复印服务2278人次。

互联网+区域医疗
做居民健康“守门人”

互联网还将不同级别、不同地域的医疗机构“串”在一起,让距离不再成为患者就医的障碍。“这是我近期的血糖数据,控制得不太好,您看看。“您注意定时定量吃饭,适当运动,再测测凌晨的血糖情况。日前,在河北区月牙河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第二医院的专家正在通过视频,与靖江东里的糖尿病患者李女士面对面交流病情,让患者在家门口就得到了大医院专家的指导,省去了奔波之苦。这是河北区卫生计生委开展的上级医院专家远程视频会诊服务,推进分级诊疗,搭建信息“高速公路”。

在远程会诊的过程中,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相关基层医生同时在线观摩学习,发挥了专家视频会诊的带教作用。月牙河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郝媛说:“通过远程会诊,我们在线跟上级医院的专家学习了不少临床经验,提升了我们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更好地服务辖区居民。”

该中心通过与市第四中心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第二医院等建立医联体,目前借助互联网开展远程会诊数达到140余人次。同时,区域医联体还开展了网上预约挂号服务,保证患者大病、急病上转大医院,康复、治疗回社区。

记者看到,该中心的家庭医生周杨通过统一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平台,查阅签约居民的基础信息。居民与家庭医生签约后信息会直接传输到卫生及医保等行政部门,方便了全市对签约服务的统一管理。就诊记录、健康档案也会记录在全市统一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上,借助这个系统,可以为签约居民预约时间进行健康随访,根据60岁以上老年人每年的体检结果为他们出具体检报告,并结合他们的身体状况安排相应的健康教育等。

目前,通过统一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应用,全市动态管理和标准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已超过1040万份,实现了全市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精细化管理。2017年上线统一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系统,实现就诊记录与健康档案数据关联和流转,近半年全市基层医疗机构调阅健康档案及居民就诊记录1180万人次,为居民全流程健康管理、分级诊疗数据共享提供了支撑。

互联网+智慧急救
保患者生命路

“铃铃铃!”120急救中心调度厅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一位50岁的男性持续胸痛,需要立即赶往现场,转至胸科医院。”接到消息后,急救医生飞快冲向急救车,和同事一起奔赴市人民医院。在车上,急救医生用平板电脑录入患者病历、初步诊断信息、联系电话等,并将心电图实时传输到胸科医院的院前告知系统上,这是120急救中心“智慧急救”的一个缩影。

在车上,急救医生还将患者的心率、血压等信息通过微信群发送至胸科医院,以便患者到达医院前完成多项术前准备工作,为抢救节省了宝贵时间。胸科医院的急诊手术科住院樊少博医生通过远程传输的心电图等信息,诊断该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需要立刻进行手术。胸科医院立即开通绿色通道,及时启动导管室,为患者开通堵塞血管,成功抢救了患者生命。

急救中心在院前急救和急诊无缝对接领域里率先实现了信息化传输,让急救医生与医院之间实现信息互动,使急救车变为临时急诊室,现已有北辰医院、北辰中医医院、胸科医院、第四中心医院等8家医院开通了院前告知系统,为危急重症病人能够得到快速救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分享到:

上一篇: “互联网+医疗”缓解“看病难”
下一篇: 天津“艾”情与去年持平
IE版本小于9,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