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博,是天津市血液中心的一位护士,而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无偿献血者,从2007年到2018年,姜博总共献血27次,共捐献成分血27个治疗量。无偿献血,已经融入了她的生活和工作中。作为一名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志愿者,她用自己的行动默默践行着医务工作者的崇高使命。
早上8点半,看到一大早从宝坻区来到血液中心献血的志愿者孙德宏,护士姜博赶紧给他找了个采血位坐下。在不经意的聊天间,姜博已经快速而轻柔地将采血针扎进了孙德宏的胳膊。孙德宏说:“她第一次给我扎就扎得很好,血液流畅,技术过硬。作为窗口单位的工作人员,对我们献血者耐心。”
今年32岁的姜博毕业于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2007年,学成毕业的姜博来到血液中心机采成分血大厅工作。姜博在熟悉工作的同时,有了一个想法,就是要实现学生时代参与无偿献血的愿望。于是,她和一群小伙伴相约一起献了第一次成分血。姜博回忆:“我第一次献血的经历就是兴奋大过于紧张。当时,大家还一块儿照相,挺开心的一个经历。”
虽然姜博的个子有1.7米,但当时体重只有95斤,因为担心她的身体吃不消,妈妈最初曾劝姜博不要再去献血了,但是,执拗的姜博却用耐心把妈妈说服了。
姜博:“我说,首先我献血对我身体没有问题,咱医院里的病人也挺多,有时供不上,能挽救其他人的生命我是挺开心的一件事,妈妈慢慢就理解我了。”
从这之后,姜博每年总会献几次血,因为年轻,当时并没有对无偿献血有更深层的理解。直到2008年5月12号汶川地震发生后,众多献血者的无私付出深深打动了姜博,她说:“大家都是满腔热情,为了把血捐献给灾区的伤员,我也不知道累,跟老师一起从早上起来一直忙到晚上挺晚了。也是受了大家的感染,我也决定要在当天参加一次无偿献血,虽然说这一天下来特别辛苦特别累,我也感觉到特别开心和欣慰。”
渐渐地,无偿献血融入了姜博的工作和生活,成为她生命中的一部分。和姜博一起工作了十年的同事尹智娟说:“不忙的时候,她自然而然地就说,我来献个血吧,献完血,继续该工作工作,也没有说我得休息一段时间啊,就好像当没嘛事儿一样。”
除了自己坚持无偿献血外,工作中的姜博总是耐心接待每一位无偿献血者,姜博说,大多数无偿献血者第一次来的时候都会有些紧张,这时,来自工作人员的心理安慰往往很重要。
姜博:“有一个姑娘印象特别深,进大厅之前特别兴奋,但是进入到大厅以后看到采血的环境她就开始紧张了,坐到采血位以后,紧张地已经开始手脚冰凉了。这时候我就握着她的手,我就慢慢跟她聊天,聊一聊他们学校的事儿,也聊一聊无偿献血的一些知识,慢慢地她就放松下来了,拔了针以后,小姑娘还挺高兴的,跟我说:‘谢谢姐姐,下回我还来,我还愿意来找你’。”
现在,姜博有时会给5岁的女儿翻看自己献血时的照片,她说,希望让真善美的种子留在孩子心里。
姜博:“她一开始很好奇,也挺害怕的。”
女儿:“妈妈,你这破了!”
姜博:“妈妈这是献血呢!”
女儿:“献血干什么呀?”
姜博:“献血是治病救人”。
姜博:“我就这样给她慢慢地讲。所以,她现在有一点意识,妈妈做的这些事情是为了什么。”
姜博:“这就是我获得的无偿献血的荣誉证书,我献的是机采血小板。”
姜博拿着自己的银奖获奖证书告诉记者,这些年,自己的心路历程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从一开始非常渴望得到荣誉和肯定,到现在淡然面对,也在体会着自己的成长。
姜博:“我觉得无偿献血对于年轻人来说应该是有一定责任担当的,这个路就要继续走下去,我想通过我的一些亲身经历感染我身边的一些朋友、亲人,让他们也愿意不管是参加无偿献血也好,还是帮我去宣传也好,让更广大的同志们来了解无偿献血这件事。”
市血液中心主任张荣江说,在血液中心里,和姜博一样常年默默参与无偿献血的员工还有很多,仅在2017年就有39人,83人次献血。
张荣江:“大家看今天库存少了,哪个血型偏了,我是这个血型,我就去补上,或者是我带着我的家人去补上。这些员工都是把献血作为自己的分内的职责,他们令献血的人热情非常高涨,发挥着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