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昨天举行的天津市胸痛中心联盟启动大会上了解到,本市居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从2014到2016年连续三年出现下降,死亡率下降拐点在全国率先出现。这些显著成效被业界称为“天津模式”,并获得国家胸痛中心授予的最佳模范奖。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3家医院获得中国胸痛中心联盟认证,天津市心脏病区域协同医疗急救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中心城区居民在5公里内可以抵达胸痛中心,远郊区除宁河区外均有一所胸痛中心,天津市国家级胸痛中心数量和密度位居全国第一。统计数据显示,天津市居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在2014--2016年连续出现三年下降,死亡率下降拐点在全国率先出现。天津市胸痛中心联盟主席、胸科医院院长郭志刚院长介绍说:“从专业角度来说,迫切需要天津所有胸痛中心在质量控制、包括内部交流方面把这项工作做实做细,更加规范,通过帮扶,把一些基层的医疗卫生中心在急性心肌梗死、恶性胸痛的救治上达到更高的水平,另外按照天津医改的要求,京津冀一体化、全国医疗的联网,天津市需要把好的经验和大家分享,共同为大家造福。”
通过胸痛中心建设,密切了大医院与下级医院的协作关系,大医院定期对其进行培训,形成了专科联盟的医联体建设模式。胸痛中心建设为深化医改和分级诊疗的积累一定经验。胸痛中心对流程的创新,是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之一。天市卫计委医政处处长刘先夺表示:“如果家庭医生签约过后发生这些问题,可以直接和家庭医生联系,家庭医生马上可以和我们胸痛中心的医生对接,马上绿色通道打开,及时救治病人,我们120急救体系也正在逐渐完善,更加高效可靠。康复方面做指导、用药、饮食治疗、健康运动各方面都有系统规范治疗。专科医生和家庭医生联合对病人进行管理,对家庭医生的签约工作也是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