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报道

护士节前沿独家探访:儿科重症监护室里的护士们 既是护士又是妈妈

发布日期: 2016-05-16 00:00
来源: 前沿新闻

  天津市儿童医院A楼4层,两道密码门,将非医护人员隔离在外,这里是内科重症监护病房,也是医院里仅有的几个无陪伴病房之一,家长们有一条探病通道,可以隔窗看到孩子的情况。

  病房里,重病孩子们,从医疗看护到生活起居,让28位护士又多了一重妈妈的身份。5月12日护士节来临之际,前沿新闻记者独家探访天津市儿童医院内科重症监护病房(以下简称PICU),走进这里的“护士妈妈”。

  看护没有黑白之分

  儿童医院PICU有28位护士,平均年龄28岁,年龄最小的只有23岁,最大的已经52岁。相比于其他科室的病房,PICU的工作强度要大的很多。即便天可以分黑白,但她们的看护却不能有黑白之分。

  “我们的护士即便是晚上也要随时巡视,查看孩子们的情况,因为孩子们无法自己表述病情。孩子们很多异常,需要我们的护士及时发现。”护士长王蓓拿起一张圆形的“需求板”,上面图文并茂的画着各种需求,“孩子们不能说话,我们需要揣测他们的意思,所以我们制作了张需求板,给孩子指,当孩子有反应的时候,我们就明白他想表达的意思了。”

  虽然目前,整个PICU只有8个孩子,但在医院人的眼里,这里的护士是最累的。

  28位护士就是28位妈妈

  与其说PICU里有28位护士,不如说这里有28位妈妈。

  对药、量体温、擦澡、换尿布、喂奶、剪头发、讲故事……这是王蓓来到PICU的第16个年头。5800多天的工作,让她对这个科室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护士们和每一个孩子接触的点点滴滴,现在提起来,她还是会哽咽,会热泪盈眶。

  每一个进入或离开PICU的孩子,她都能叫出名字。小糖糖就是众多孩子中的一个,小家伙的病情危机,即使家长坚持了10个月的重症病房生活,仍然无济于事。小糖糖走的那一天,王蓓又给他剃了一个桃心头,家长们除了护士们在小糖糖生日时送的小转铃,其他更多更好的玩具,都留在了病房。“这种情感,牵动着我们每一个护士的心,这些孩子进到PICU的那一天,就是我们自己的孩子了。”王蓓说。

  25岁的护士张亚杰刚怀孕4个月,她最常被人形容的一个词就是“皮实”。作为孕妇,即便是发着低烧,她也依旧坚持在这个岗位上。而这份坚持,却更多的为了病房里的孩子。

  “大家总是说我,还没当妈呢,就成照顾孩子的专家了。”张亚杰面对镜头,不好意思地说,“我真的很喜欢这份职业,我觉得2年的时间,让我更积极的面对困难了,我希望用我最乐观的心态影响这些孩子,让他们更积极面对病魔。”

  孩子们的好转是最大动力

  日日夜夜的坚守,最让护士们高兴的,莫过于病重的孩子,通过在PICU的救治,能够转到普通病房。

  52岁的张卫荣1985年参加工作,2000年轮转到PICU,也已经16年的时间,张卫荣总说,“做急救的人,是一颗有着善良的心,敬业的心,超强责任心的人”。

  16年里,她年夜饭很少和家人一起吃,下班突然加班也是常有的事。张卫荣说,“可是无论多么辛苦,但看到孩子转到普通病房了,我就觉得一切都值了。”

  在“PICU美小护”微信群里,每当有孩子转到普通病房时,大家总是会发一张和孩子的合影放在群里,“孩子们的好转,是我们最大的动力。”王蓓说。

分享到:

上一篇: 市疾控中心最新调查:碘盐甲癌之间并无明显关系
下一篇: 时隔十年再次修订 六大变化更方便操作—新版居民膳食指南发布
IE版本小于9,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