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四中心医院及时并准确为一位罕见特殊类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了诊断,为临床的诊治指明了方向。
六十多岁的张大爷突发意识障碍,并有癫痫症状,家人以为是脑血管病急忙将其送至第四中心医院救治,头颅CT检查未发现出血。
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过程中,超声大夫发现患者的颈部血管似动脉硬化附壁软斑块样表现,残余管腔狭窄,但仔细观察,斑块内部有蠕动感,这个征象引起了超声医生的警觉,立即请超声科刘新红主任医师会诊。刘新红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血栓”表面有一层膜样结构,自下而上呈连续性,一直从颈总动脉近心端延续到颈内动脉,她马上高度警觉起来,会不会是动脉夹层?
据了解,正常的人体动脉血管由内膜、中膜和外膜3层结构组成,当血管内膜局部受损撕裂后,强有力的血液会冲击内膜,导致内膜的逐步剥离、扩展,部分血流涌入其中,继而在动脉内形成真、假两腔,这种情况,医学上称之为夹层动脉瘤。但病变血管多在胸主动脉或腹主动脉这些“主干道”,而颈动脉夹层文献报道极少。该病相当凶险,患者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导致大血管瞬间破裂或重要脏器供血不足,突然死亡。
凭借多年工作经验,刘新红马上换取心脏探头,扫查心脏,患者开始躁动,使本就高难度的图像显影更加不清楚,刘新红调换多个角度反复查看,终于看到可疑迹象,抓住不放,最终明确诊断并第一时间告知主管医生病情,为抢救病人指明了方向。
刘新红介绍说,该病非常凶险,常常表现为突发剧烈的胸背部撕裂样疼痛,伴大汗、面色苍白,但是也有少数病人表现极不典型,而且常常以“假面目”示人,比如患者会以腹痛、腰痛伴血尿或腿疼就诊,按照一般看病的思路,医生很可能考虑患者是急腹症、肾科或骨科的问题,一般不会考虑到主动脉夹层;另一方面,尽管超声检查是诊断主动脉夹层最便捷的方法,但是超声并非“神器”,它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比如肺气、肠气干扰较多,骨骼较硬,超声波无法穿透,因而也无法探测到病灶。对于一些疑似的病人,超声往往不能明确诊断,还要联合CT动脉造影与血管外科以及临床医生共同协作才能及早做出判断。
提起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刘新红说,该病是一种非常凶险的疾病,发病急,猝死率高,据报道,三日内死亡率达50%,两周内死亡率达80%。刘新红表示,高血压是引起该病最常见的原因,另外患有马凡氏综合征、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特发性主动脉中膜退行性变化、主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炎性疾病等患者也是高发人群。因为这些疾病的关系,患者的动脉血管内膜相对薄弱,一旦局部被撕裂,就会出现“小破口”引发大麻烦。
刘新红提示市民,不能等到发生夹层再去着急上火,而要从三方面入手早做准备。高血压的患者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控制好血压,另外要规律起居,并注意防寒、清淡饮食、情绪平稳等细节;一旦出现突发胸背部撕裂样疼痛的表现,伴随大汗、面色苍白、意识不清,血压下降等危重表现,千万不要犹豫,尽快去医院接受相关检查,排除危重症的可能性;高风险主动脉夹层治疗的关键是“抢时间”,因此一旦确诊,要尽可能听从医生安排,避免突发意外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