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市卫生计生委将重点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建设国医大师工作室和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加强中药饮片质量管理,落实中药处方点评制度;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促进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同时做好中医城乡对口支援工作。
为了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中医药人员整体水平。今年本市将加强中医药师承教育的管理,突出中医药特色人才的培养。今年新建3个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阮士怡、石学敏、张大宁)、4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陈宝贵、任仲传、高克俭、张润民)。同时,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在9个区县开展中医类别全科医师的岗位培训。继续实施“中医扎根工程”,利用现有中医药人力资源,实行高级中医药专家到“国医堂”进行带徒工作,将市级师承平台向基层延伸。
为了推动中医药科研创新,提高科技支撑作用。今年本市将进一步加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建立以人为中心,以数据为导向,以问题为驱动,医疗实践与科学计算交替,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临床科研一体化的科研模式。建设好天津市临床研究中心,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进一步提高本市中医药在全国乃至国际的影响力。
为了加强中医药文化科普工作,提高居民中医健康素养,市卫生计生委今年将推进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推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成立公关部,负责全院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工作经验。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指导各医疗机构做好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工作。利用本市中医药文化科普宣讲团专家资源,以及中医药文化基地、健康大讲堂等平台,广泛开展中医药健康巡讲。鼓励和支持中医药文化特征突出的产品开发和科普宣传作品创作。制作中医养生视频宣传片,发放到各基层“国医堂”进行播放。
今年,本市还将全面落实《天津市加快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实施方案(2016-2020年》,从医疗、养生保健、康复、养老、旅游、产业、服务贸易7个方面,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服务模式,鼓励多元投资,加快市场培育,充分释放中医药健康服务潜力和活力,充分激发并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社会资本举办的中医诊所、门诊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区域卫生发展规划不做布局限制。降低准入门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为了提升中医医院管理水平,改善中医医疗服务质量。今年本市一方面将加强重点专科内涵建设。做好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的验收工作;依托天津市中医医疗质量监测中心对各级中医重点专科医疗质量数据进行动态监测。依托中医重点专科质控中心,收集整理具有明显临床疗效的中医特色技术在全市进行推广。另一方面将做好中医医疗数据监测季报工作,按照《市卫生计生委关于加强中医医疗质量动态监测工作的通知》要求,按季度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利用,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中医传统技术和非药物疗法,提高中医诊疗服务量,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加强中药饮片质量管理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手段,今年本市将开展中药人员专业培训,以提高饮片入库验收、调剂及煎药人员水平,缩短患者取药等候时间。依托市中医药剂质量控制中心指导区县按规定程序确定中药饮片供应商,并对中药饮片供货单位实行动态监管,保证患者吃上放心药。
为了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水平,本市将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开展综合医院中医工作专项推进行动》要求,全面推进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开展创建综合医院中西医专科培育项目,即中医临床科室与其他临床科室之间建立协作机制,针对中医药治疗有优势的病种或优势环节,明确中医药参与治疗的方案提高临床疗效。同时加强队伍建设,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举办合理使用中成药培训班。
为了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本市今年一是将启动三级中医医院对口支援涉农区县二级中医医院工作,拟从中研附院、中医一附院和中医二附院选派医疗、护理、管理等相关人员对口支援宁河区中医医院、蓟县中医医院和宝坻区中医医院。二是适时启动“十三五”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三是强化区县中医医院基层指导科及基层适宜技术推广培训中心能力建设,开展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四是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的实施,开展老年人体质辨识和儿童健康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