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主要经血液传播的一种肝脏疾病。丙型病毒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及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二、流行及感染现状
丙型肝炎是一种对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危害极大的疾病,50%-80%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将进展为慢性状态,其中20%-30%的患者将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是欧美及日本等国家终末期肝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全球有1.3亿至1.5亿人患有慢性丙肝感染。每年有35万至50万人死于与丙肝相关的肝脏疾病。我国丙型肝炎的报告病例数逐年上升,且多地已出现丙型肝炎疫情的爆发。由于丙型肝炎患者症状隐匿,我国HCV感染的诊断率及抗病毒治疗率均较低,因此在人群中存在较多的隐匿传染源。
三、临床表现
丙肝的潜伏期为两周至六个月。起初受到感染后,大约80%的人并不会出现任何症状。出现急性症状的人员可能会有发热、乏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尿色变深、大便颜色变浅、关节痛和黄疸(皮肤及眼白发黄),部分患者可出现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等。根据病程的长短,丙型肝炎又可分为急性(病程在6个月以内)丙型肝炎和慢性(病程超过6个月)丙型肝炎。在慢性期,症状会反复,并一次持续几个星期或几个月。丙肝有可能会持续好几年而不表现出任何症状,尽管它可能正在以很慢的速度伤害肝脏。没有症状的原因是肝脏有大量储备细胞,因此可以在大量细胞已经被损害的同时保持正常功能。
四、传播途径
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空气和平常的人际接触(例如接吻、握手和拥抱)不会传播丙肝病毒。
血液传播包括:①医源性:不安全注射、消毒不严的侵入性医学检查(透析、胃镜、肠镜等)、牙科、输血/血制品等;②非医源性:消毒不严的穿耳孔、纹身、美容、理发、修脚等;③家庭:共用牙刷、剃须刀等;④吸毒:共用针具注射吸毒。⑤性传播:有多个性伴、男男同性恋者在发生高危性行为时传播。⑥母婴传播:HCV感染母亲会将病毒传给所生子女。
五、预防措施
目前还没有有效的保护性疫苗,但早期诊断能够预防可能因感染带来的健康问题并防止病毒传播。有些国家建议筛查可能存在较高感染风险的人员。
HCV感染高危人群,包括:①有静脉药瘾史者;②有职业或其他原因(纹身、穿孔、针灸等)所致的针刺伤史者;③有医源性暴露史,包括手术、透析、不洁口腔诊疗操作、器官或组织移植者;④有高危性行为史,如多个性伴、男男同性恋者;⑤HCV感染者的性伴及家庭成员;⑥HIV感染者及其性伴;⑦HCV感染母亲所生的子女;⑧破损皮肤和赫膜被HCV感染者血液污染者;⑨有输血或应用血液制品史者(主要是1993年前有过输血或应用血制品者)⑩1996年前的供血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