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最光荣”——天津广播百名播音员主持人基层体验小分队成员农村广播主持人田翔、萧然、旭坤,4月27日来到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这里每天承担着两万多件普通门诊和门特的诊疗任务,出了名的人多,忙!主持人们就从最“忙”的岗位,大厅门诊、导诊和取药处体验起。我们来听听,
我是田翔。我体验的是志愿者的工作,就是协助患者操作好“医卡通”机器,帮大家用这种现代化的设备,迅速完成当日挂号或者预约挂号,缴费、查询等程序,缩短了患者反复排队和等候的时间。在志愿者刘大姐的帮助下我很快学会了机器的各项功能,也帮助了不少患者进行操作。忙碌中时间过得特别快,一上午的班结束时,看着后面还有排队的患者,觉得还应该再干会儿才好。但坐下来的时候才觉出来,腿也酸了、脚也有点疼了。仅仅是个志愿者,就这样疲劳了,可想而知在这样嘈杂的环境中,每天都要接待成千上万患者的医生们该有多么辛苦。
我是萧然。我今天跟着导诊姑娘佟蓉蓉一起为患者服务。早晨6:30一上岗,就遇到了麻烦,几台“医卡通”机器系统出现了故障,导诊台前围满了病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病人语气还很强硬:“到底怎么回事!”我和佟蓉蓉耐心地逐一进行着解释,但耳边还是充斥着焦急患者的抱怨声,细回想作为患者,以前碰到类似情况,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系统恢复了,我们也没闲着,回答着各种问题——在哪挂号、在哪缴费、在哪取药、厕所在哪、我这儿不舒服该挂哪个号?……头上的汗一直就没下去。除了吃饭的时间导诊的姑娘们基本上要站八个小时,有时想喝水、上厕所都没有时间。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姑娘们的声音变得嘶哑、嘴唇也起皮了,下了班脚都是浮肿的。她们是门诊楼到岗时间最早、下班时间最晚的工种。面对形形色色的患者,做到让大家带着希望而来、满意而归,这不仅是对导诊姑娘们体力的考验,更是对耐心和职业精神的考验。
我是旭坤,我体验的地点是医院药房,我的任务是手工分装药品,这类药物一般是安眠、镇定类的药物,为了患者安全和大夫开药方便,药房要把把整瓶的药分装到小药袋里,并打上明确的生产日期和到期日。我好奇地问,这活儿不能在药厂源头完成吗?干嘛还要费时费力地人工干?宋大夫说,他们之前尝试过从药厂的源头改小包装,但因为是低价常备药,药厂小包装成本增加,药价就要相应提高,对病人来说增加负担,所以“还是我们来吧,能给患者省点是点。”因为有技术和卫生要求,所以我做的工作是给小药袋上加盖药物生产和截止日期,就是这样一个工作,我们三个主持人干一个小时的量也只够分装不到两千片、200袋左右的药。而药房大夫每周要分装的药片不会低于一万片,而这些工作都是大夫们利用休息时间做的。这半天的体验,让我深深感到,其实在很多大家看不到的地方,都有医生、医院对病人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