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工作动态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发布日期: 2005-04-15 15:09
来源: 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中医尚无与之完全相对应的病名,大多数医家将此病归为“燥症”范畴,也有人将其命名为“燥痹”、“虚劳”、“痹证”、“燥毒证”。中医在该病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缓解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就近年来的治疗进展加以综述。

一、病因病机

目前中医对干燥综合征的病因病机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从津液亏损,阴虚致燥的认识,深入到痰、瘀、毒互结致病,并注重了脏腑功能失调对本病的影响。

王燕青、秦长林、董振华认为本病病因除阴虚燥热外,瘀血贯穿始终是疾病发展和缠绵不愈的重要原因。燥伤津血,瘀血致燥如此循环,故成燥痹。马武开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因是正虚感邪、阴虚津亏、痰血阻络和燥盛成毒等引起津液损伤或输布障碍,造成机体津液绝对或相对不足所致,女性发病,责之冲任失调。病理特点是阴虚内热、血瘀津滞和燥毒内盛三者相互交错,相互影响.并贯穿于整个疾病过程中,这是其病程漫长、缠绵难愈的重要因素。张淑瑛认为该病主要病因多为燥邪,燥气太过、过食辛燥之品、素体肝肾亏虚、津枯液涸而致病,然湿热内蕴、津液不布也是引起本病的病因。钱垠等认为燥证的成因与津液代谢失常、津液输布障碍有关。肺的宣发和肃降作用失常引起津液的输布障碍,出现干燥综合征的诸多症状。钟起诚认为本病多见于“内燥”,即“内伤”或“虚劳”。张前德等认为本病以阴津亏虚为本,禀赋不足为病理基础;燥、毒、瘀互结是病情发展、变化之关键。李晓梅等认为,本病基本发病机制当为脾阴亏虚而致燥。

二、治疗

(一)辨证论治

冯建华将本病分为五型:①肺胃阴伤型,方选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玉女煎等化裁。②肝肾阴虚型,方选杞菊地黄丸、左归丸、一贯煎化裁。③脾肾阴虚型,方选益胃汤、生脉散、六味地黄丸加减。④脾胃阳虚型,方选补中益气汤、理中汤、参苓白术散化裁。⑤气滞血瘀型,方选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加减。董振华不仅通过辨证分型治疗本病,还根据此病对不同系统的损伤进行辨证施治。通过辨证分型治疗将本病分为四型:①阴虚津亏证,自拟养阴生津方加减。②气虚失运证,用补中益气汤加减。③瘀血内阻证,用桃红四物汤或血府逐瘀汤。④阴虚夹湿证,用甘露饮加减。根据系统性损害进行辨证:①皮肤黏膜受损,分血虚寒凝证,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减;血热瘀阻证,方用清热地黄汤合三紫汤傅宗翰方加减。②呼吸系统受损,分虚热肺痿证,方用清燥救肺汤加减;虚寒肺痿证,方用升陷汤加减:痰热阻肺证,方用千金苇茎汤加减。③消化系统受损,分阴虚气滞证,方用益胃汤加味;肝胆湿热证,方用逍遥散加减。④肾脏损害,方用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汤加麦冬、五味子、益智仁等治之。王礼门将本病分五型:①邪犯上焦、燥热内灼型,桑杏汤合参麦冬汤加减。②燥热伤津、肺胃伤阴型,沙参麦冬场合五汁饮加减,亦可用玉液汤加味。③燥热伤津,瘀热内阻型,常用方沙参麦冬汤、血府逐瘀汤。④津枯血燥、肝肾阴虚型,方用大补阴丸或大定风珠汤加减。⑤久病伤气、气血两虚型,方用补中益气丸合沙参麦冬汤加减。傅新利等总结了张鸣鹤治疗本病的思路概括为五方面:重清热解毒,药宜甘寒凉润,如金银花、连翘、公英、地丁、夏枯草等;兼顾滋养胃阴,多选用乌梅、山楂等酸甘化阴之品;燮理脏腑功能,心肾不交,方选黄连阿胶汤加减,心脾两虚,方选归脾汤加减;积极处理兼证,既要分清原发病与干燥综合征的主次关系,又要注意二者用药间的相互影响;注重涤痰化瘀。马武开将本病分为四型:①阴虚内热型,偏于肝肾阴虚者,用杞菊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偏于脾胃阴虚者,用益胃汤合玉女煎加减,偏于肺胃阴虚者,用百合固金汤合益胃汤、玉女煎等加减。②气阴两虚型,用生脉散合八珍汤、一贯煎加减。③气虚失运型,用补中益气汤、理中汤、参苓白术散或八味肾气丸等加减。④气滞血瘀型,用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等加减。姜迎萍等查阅近10年文献,统计了辨证分型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病例968例,其中燥邪犯肺型12.5%、阴虚内热型37.6%、气血瘀阻型19.4%、气虚阳弱型16.6%在本病中所占的比例较高。燥邪犯肺型,以桑杏汤加减;阴虚内热型,偏于肝肾阴虚者,用杞菊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偏于脾胃阴虚者,用益胃汤合玉女煎加减,偏于肺胃阴虚者,用百合固金汤合益胃汤、玉女煎加减;气滞血瘀型,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气虚阳弱型,以补中益气汤或桂附理中汤加减。马伟明等探讨本病的证治规律,分为四期:初期——营卫不和,用桂枝汤加减;中期——气滞阴亏,用四逆散、四物汤加减;重症——阴虚火旺,用龙胆泻肝汤、一贯煎加减;后期——阴亏血瘀,用大定风珠、大黄蛰虫丸加减。

(二)专方专药

廖承建对32例干燥综合征患者给予门冬清肺饮加减治疗。方药组成:麦冬、沙参、玄参、生地黄各25g,黄芪、太子参各20g,葛根、乌梅、五味子、当归、知母各10g。经治疗后,治愈21例,好转9例,无效2例。冯玉环等自拟生津润燥冲剂(由麦冬、沙参、五味子、甘草等8味中药组成),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34例,结果总有效率67.7%。万云莉以益气养阴生津法治疗22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基本方:黄芪20g麦冬30g元参25g生地15~20g,升麻10g葛根20g当归10g天花粉20g。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95.4%。陈一峰等以清燥救肺汤合大黄蛰虫丸治疗干燥综合征26例。方药加减:太子参、丹参各30g麦冬、生地、阿胶各15g杏仁、胡麻仁、地鳖虫、枇杷叶、生甘草各l0g霜桑叶、制大黄各6g。结果总有效率88.5%。王建英等研究中药治疗干燥综合征23例,拟基础方为:当归12g,丹参、炙黄芪各15g,乌梅、川芎、天冬、麦冬、石斛各10g。再按燥邪犯肺型、肺肾阴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胃阴虚型、阴虚内热型五型加减用,结果总有效率87%。吴国琳等根据益气养阴祛瘀法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37例,制定的基本方:生地、百合、枸杞子、石斛各15g,黄芪、水牛角片先煎各30g,麦冬、天花粉、知母、玄参、桃仁、红花各12g。随症加减用药,治疗结果显效15例,有效20例,无效2例。马武开以润燥灵胶囊金银花、六月雪、漏芦、山豆根、葛根、当归、川芎、姜黄、泽兰、泽泻、山楂、佛手等为主治疗60例干燥综合征患者。若肺胃阴虚者加润燥灵1号(沙参、麦门冬、石膏、火麻仁、阿胶、百部、百合、桔梗、枇杷叶、杏仁等);肝肾阴虚者加润燥灵2号(何首乌、女贞子、墨旱莲、黄精、山茱萸、牛膝、虎杖等);脾胃阴虚者加润燥灵3号(石斛、玉竹、槟榔、茯苓、焦白术、乌药、乌梅等);阴虚络痹者加润燥灵4号(青风藤、鸡血藤、木瓜、透骨草、老鹳草、千年健、蜈蚣、生地黄、玄参);燥盛成毒加润燥灵5号(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白薇、紫花地丁、鬼箭羽、大黄、刘寄奴等)。同时配合活血生津中药汤剂,每日1剂,水煎服,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为93.33%。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

黄华锋等使用雷公藤总萜片,对口干明显的患者,尚使用必嗽平口服及3%的碳酸氢钠液含漱。被观察的18例患者中,经1个疗程的治疗后,显效者5例;有效者11例;无效者2例。赵丽娟等用清开灵注射液4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结果各项指标均有较好的改善。唐云平等用生津液配伍左旋咪唑治疗干燥综合征36例,中药:沙参、玄参、天门冬、麦门冬、天花粉、茯苓、党参、甘草各9g,鲜石斛12g。左旋咪唑每次15~45 mg,每日3次,每周连服2天。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86.11%。马琳等用养阴生津液,其组成天花粉、茯苓、党参、沙参、玄参、天门冬、麦门冬各9g,鲜石斛12g,同时用左旋咪唑,每次15~45 mg,每日3次,每周连服2日;浓维生素ad肌注,或浓鱼肝油滴剂口服。结果总有效率70%。陆安康治疗18例,15例明确诊断为干燥性角膜结膜炎者用人工泪液(0.5%经甲基纤维素)滴眼,18例中12例使用免疫抑制剂经氯喹400 mg/天或硫唑嘌呤50 mg/天。中医分阴虚内热型、气阴两虚型、气血瘀阻型、湿热型、脾胃阳虚型,按辨证进行加减用药。治疗结果显效4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李春先等用生脉注射液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120例,其中80例在常规替代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生脉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15天为1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78.75%。

(四)针药并治

徐宜厚针药并治治疗干燥综合征11例,以大补地黄丸为基本方,随症加味,并予针刺治疗,外阴萎缩或瘙痒,针曲骨、归来、关元;双眼干涩、视力下降,针四白、鱼腰、合谷;口干津少,针地仓、颊车、足三里。施平补平泻手法,每日针1次,10次为1个疗程。结果:近期痊愈4例,有效7例。韩露露等针刺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6例,采用针刺督脉十穴大椎、陶道、身柱、四椎下、神道、灵台、至阳、八椎下、筋缩、中枢及肾经二穴涌泉、太溪。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以调理督脉之气上承肾水,共达濡养脏腑之功。黄建成等人用胸腺肽穴位注射治疗24例,胸腺肽1支5mg,加入2 ml注射用水。取双侧足三里穴位为进针点,每周1次10次为1个疗程。显效12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79.17%。郭凤芹认为根据本病的特点,可选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等穴位以及任脉、督脉等穴位。可选合谷、曲池、颊车、外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承浆、阴陵泉等穴位。亦可配合按摩,如合谷、大陵、内关、外关、颊车、阳溪、阳谷等穴,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调节免疫功能,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改善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

三、结语

通过临床研究报道,中医对干燥综合征有了更为全面的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效果肯定。中医的辨证和西医的辨病相结合,以及治疗的中西医结合将对治疗效果的增强、临床症状的改善、不良反应的减轻、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1)本病的辨证分型多样化,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需要有大样本的研究,尽快统一辨证分型,为指导临床用药及疗效的观察提供依据。(2)针灸治疗本病的临床报道不多,应充分发挥针灸的治疗优势,针药并用,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3)减少因本病导致的其它脏器受损,是临床治疗上比较关注的问题,早期的中药治疗在防止脏器受累方面能否起到一定的作用,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甚少。规范临床研究,研究方案要严格按照随机、双盲、重复及对照原则设计。(5)中药对本病治疗有效的基础研究不多,中药发挥疗效的有效成分、作用方式、途径和靶点的研究机制不清,因此需要用现代的研究技术,从免疫、分子生物学角度开展中医药基础研究,为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提供临床指导。

笔者认为本病缘于正虚感邪,阴虚津亏,瘀血阻络和燥盛成毒导致阴虚气耗,血瘀津涩和燥毒内盛。虚、瘀、毒相互搏结,燥病乃成,治疗应养阴益气,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组方:元参30g、麦冬15g、生地15g、生黄芪15g、当归15g、王不留行15g、坤草30g、蛇舌草30g、蚤休15g、甘草6g。

分享到:

上一篇: 导乐全程陪伴分娩将在全市逐步推广
下一篇: 卫生部对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八不准”、“六项纪律”、“八项承诺”
IE版本小于9,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