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卫生健康委收到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发来的感谢信,信中对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北辰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国家级示范区,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北辰区中医医院、市第四中心医院等四所国家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医院在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探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等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面做出的贡献表示肯定与感谢。
2020年,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工作均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三医联动”落地生效。完成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员调整,印发《天津市学习推广福建三明经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和《天津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0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的实施方案》。同市医保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措施》,协同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二是分级诊疗模式初步形成。加强医联体发展规划、信息系统、质量管理、药耗采购、考核评价、医保支付“六统一”,探索建立符合直辖市特点的紧密型医联体。胸痛、脑卒中专科医联体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列为全国典型,全市居民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率较四年前下降了50%,标化死亡率在全国率先出现了下降拐点,避免残疾的卒中患者超过1万名。
三是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加快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29家市属公立医院已完成2020年度薪酬水平的核定工作。超额完成首轮“4+7”药品国家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任务,累计节约医保资金9.5亿元,返还各医疗机构3.43亿元。建立以京津冀为基础、东北华北地区加盟的区域化招采联盟,2020年底我市牵头开展国家组织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心脏冠脉支架平均价格由1.3万元降至700元左右,降幅93%。稳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40余家三级医院纳入DRGs试点范围。糖尿病按人头付费已扩大至基层医疗机构、覆盖4万余人,丙肝、肾透析人头付费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按病种付费的病种数量达到207个,患者平均个人负担降低30%以上。
四是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持续提高。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有效签约居民超过400万人,签约重点人群数260余万人,占比60%以上。107家基层机构通过 “优质服务基层行”复核,标准化全科门诊建成90家。在2020年度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中国卫生》杂志和健康报联合举办的“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评选中,我市 “创新打造‘四朵云’平台,推进基层数字健共体建设”位列十大新举措榜首。
五是健全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体系。建立联合救治总医院机制,整合全市医疗资源,对全市所有三级医疗机构、市区疾控中心、急救中心和各区卫生健康委实行一体化扁平式管理,统一发布指令、统一人员管理、统一物资调配、统一数据报送。全市分级储备5490张救治床位,依需求分阶段启用。全市建立6大片区,由6所市级医学中心牵头,统领27所市级医院、34所片区医院和区域内基层医疗机构的患者分级、分层救治工作。张伯礼院士领衔市级专家组和中医专家组,中医药早期介入。天津中医药大学研发了“清感饮”系列茶药,提高人群防疫能力。我市血必净注射液和宣肺败毒方,为国家抗疫贡献“一药一方”。
六是优化完善疾控管理体制。市委专题研究,五部门印发《关于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体制的意见》,实行市区疾控机构双重管理模式,平时实行业务领导,突发应急事件时统一指挥和调配资源。强化疾控专家风险研判制度,科学制定动态调整防控政策,随时精准溯源,发生疫情立即启动“封控、流调、转运、消杀”的快速处置流程。建成17个城市核酸检测基地,全市日单检最大检测能力达62.4万份,确保按1:10比例,3至4天完成全市1600万人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