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健康教育>健康知识

常见的精神疾病先兆有哪些?如何正确认知?

发布日期: 2024-08-21 17:00
来源: 健康周报

随着近年来医学知识的普及,人们对精神障碍疾病的了解越来越多,但仍有不少人对精神障碍患者存在偏见,导致患者和家属产生强烈的病耻感。还有很多人仍无法识别精神疾病的体征和症状。

病耻感影响就诊率

多数精神疾病患者可以治疗。但实际上,各种原因导致精神疾病的就诊率并不算太高。有些患者和家属由于对精神疾病不了解,忽视症状;也有些患者逃避真相,不愿面对,延误多年才寻求诊治,有些人甚至一直没有就诊而任由病情恶化。

精神疾病是一种医学疾病,可预防也可治疗。精神疾病绝对不是意志薄弱的表现。但是,社会对于精神疾病的污名化、偏见和歧视,却对其防治造成了阻力。

患者因此而恐惧、抗拒就医,社会因不了解和误解而加剧了对患者的伤害,这些误解是药物无法治疗的“心病”。因此,我们应正确了解精神疾病,勿以异样眼光看待精神疾患,从而共同建立一个能够为患者提供治疗与支持的社会环境。


常见的精神疾病先兆

情绪改变

莫名出现异于往常的极端情绪、情绪起伏或情感紊乱等现象,比如心情容易低落、烦躁不安、脾气变得暴躁或常为一些小事乱发脾气、莫名大哭或大笑,等等。

思维模式改变

比如突然之间很多负面想法,容易钻牛角尖,担心别人对自己不利或有敌意等。

行为或个性改变

比如过去个性文静内向,突然变得外向健谈,或个性活泼外向却突然自我封闭。更有甚者,行为上表现怪异,比如独来独往、自言自语等。

自我价值观改变

价值观和人生观改变,比如突然绝望消极、失去自信、容易自责;或是相反,变得过度自信、自我膨胀等。

人际互动变得敏感

过度放大他人的言行、容易受影响、不信任他人等。

睡眠品质改变

生理时钟突然紊乱,睡眠经常中断、早醒、容易做梦或睡很久仍感觉疲累等。睡眠品质是精神健康的重要元素,如果长期睡眠质量差,大脑在睡眠时仍无法休息,易衍生神经衰弱等后续问题。

日常生活改变
生活没有规律、夜间失眠、食欲不振、不洗澡或很少梳洗等,日常生活逐渐偏离正常轨道。


多数精神疾病“可控”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和选择比过去多而有效,只要接受正规治疗及妥善管理病情,许多患者会逐渐好转或康复,并可重新融入社会,恢复正常和独立生活。

有人认为,精神健康有问题的人,不能承受工作压力,不适合融入社会。实际上,正常工作有助于患者的康复,生产力和表现并不亚于其他员工。

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躁郁症)等常见的精神疾病越来越多地走入大众视野。人们首先应知道,这些并非洪水猛兽,而是“可治疗的疾病”。

从医疗角度来看,越早诊治,脑功能受损程度和复发的可能性就越低,康复或控制疾病的几率和成功率则增加。但药物并非精神疾病治疗方案的全部,患者也需大量的社会、心理、就业方面的支持,才能更有效管理病情。这就需要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更多的包容和理解。


分享到:

上一篇: 年年体检,却突然确诊癌症?医生:这个检查很多人都不做!
下一篇: 没磕没碰为什么身上总有淤青?当心可能是疾病预警!
IE版本小于9,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