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科普文章】脑卒中早知道

发布日期: 2024-09-11 11:13
来源: 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脑卒中是中国居民疾病死亡的首位原因,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排名世界第一。

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俗称中风,也称脑血管病,是一种突然发生的脑血管循环障碍性疾病,主要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大类型,是我国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和复发率很高的疾病之一,缺血性卒中又称脑梗死,是指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发生缺血、坏死,失去相应的大脑功能,缺血性卒中约占所有卒中患者的80%左右。出血性卒中包括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供血动脉破裂,血液进入脑内和脑组织间隙中,导致脑细胞得不到正常氧气、营养供应而死亡,一旦发生,极为凶险。

脑卒中有什么危害?

脑卒中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后果严重,可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危害。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杀手。我国现有卒中患者1494万人,每年新发卒中330万人,每年因卒中死亡154万人,卒中存活者中约有80%左右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约75%丧失劳动能力,40%是严重残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给个人健康、家庭幸福、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所以说,卒中是威胁健康生活的“头号杀手”。

什么样的人容易患脑卒中?

脑卒中是可防可控的。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房颤、吸烟、酒精摄入、不合理膳食、超重或肥胖、运动缺乏、心理因素等。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遗传的因素就是一盏警示灯,暗示着你需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关注自己的健康,只有这样才能远离脑中风。事实上,脑卒中导致的生命悲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应该如何预防卒中呢?

1.定期进行卒中危险因素的自我筛查,包括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吸烟、饮酒、超重与肥胖、不健康生活习惯,和其他可能导致卒中的疾病等。

2.控制好血压。35岁以上应每年至少测量血压1次,高血压患者应每月至少测量1次,高血压患者还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3.控制好血糖。无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建议在年龄≥40岁时开始筛查,有卒中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检测血糖。

4.控制好血脂。血脂升高一般没有症状和异常体征,必须通过血脂检查才能及时发现,20岁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空腹血脂,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应每年进行血脂检查,对于缺血性心血管病及缺血性卒中的高危人群,应该每3-6个月就要测定1 次血脂。

对于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要尽量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不要熬夜或过度疲劳,应坚持按时服药、定期门诊检查,以达到控制好指标的目的。

5.戒烟。吸烟有百害而无一利,所有人都应该主动拒绝吸烟,并避免二手烟危害。

6.控制体重。超重和肥胖者可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加体力活动等措施减轻体重,有利于控制血压、减少卒中风险。

7.健康饮食。每天饮食种类应多样化,使能量和营养的摄入趋于合理,每日食盐不超过5g,少油饮食,控制胆固醇、碳水化合物摄入,避免饮酒,高血压患者服了降压药后不能喝酒。因为饮酒可使血管扩张,增强药物的降压作用,本身因药物作用而降到正常的血压会更低,容易引起突发性低血压,发生晕倒、跌伤等意外。

8.科学运动。健康成年人每周参加3-4次有氧运动,每次持续约40分钟以上,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中老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参加有益省心的健身运动。

9.积极治疗有关疾病,如:心梗、房颤、外周动脉疾病等。这些疾病人群的卒中发病风险明显高于常人,应定期体检复查,接受专科医生治疗,遵医嘱药物治疗。

10.避免情绪激动。情绪突然激动可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促使末梢动脉收缩,血压骤然升高。那些脑血管已有病理改变者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很容易脑血管破裂,导致中风。因此,遇事不怒,心胸开阔,避免过度兴奋与悲伤,对防止中风发生很重要。

分享到:

上一篇: 【常见病·科普文章】专家“健”谈——冬季咳喘莫忽视——支气管哮喘早防治
下一篇: 【癌症防治·音频】声传健康,科学预防大肠癌——无痛让胃肠镜检查不再可怕
IE版本小于9,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